劉運中 丁靜云
摘 要:初中數學教學圍繞學科核心素養而展開,要求教師在對數學知識理論進行教學外,還要提升學生的實力應用能力和根據學科促進正確的思想道德水平。計算能力是初中數學需要掌握的基礎能力,計算能力的教學環節也是初中數學核心素養的培育方式,例如提升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快速換算能力,通過計算所需的思想價值,如仔細認真等,幫助學生養成一絲不茍的行為習慣和認真負責的學習價值觀。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數學;計算能力;教學培養
初中數學是學生初中階段的基本學科,學習計算能力能夠為學生打下數學基礎,在初中階段開展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工作,對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初中學生正值價值觀形成階段,其學習行為習慣的養成和思想狀態的表現將直接決定未來學習的質量,數學作為傳統的難點學科,計算能力作為難點學科的初級技能,利用計算能力的培養作為缺口滲透核心素養有利于提升學生數學學習效率,掌握數學實踐能力提升的意義,成為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并存的全面型人才之余,還可以端正思想價值體系。
一.核心素養下的初中數學教學中對學生計算能力培養的阻礙
(1)傳統教學觀念下,學生數學學習興趣低
學習是一項主觀行為,只有在學生具備學習愿望下開展教學活動才能確保實現基本的教學任務,特別是初中學生正值青春期,逆反心理嚴重,往往的對枯燥沉悶的學習活動產生抗拒。初中數學對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基本能力掌握程度要求相對小學較高,學生在學習難度加大的打擊下容易出現放棄學習的心態,加上在核心素養下開展教學活動,必然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導致學生對傳統的數學學習失去興趣。師尊生卑是傳統的教學觀念,重視教師的教學權威性,講座式教學和填鴨式的知識灌輸讓學生習慣被動接受,不愿意主動開展核心素養要求下的實踐訓練和個人思想品德建設。
(2)唯成績論之下,核心素養培養工作形式化
唯成績論是目前教學的主流思想,也是教師、家長、學生乃至全社會默認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質量指標,學生的初中數學成績成為判斷學生初中數學課堂學習好壞的唯一依據,也是衡量教師教學能力的唯一指標。初中數學的一切教學活動均圍繞短期內快速提升學生學習成績而進行,其他如實踐活動和思想價值形成等工作,在成績之下均要讓步。現實中經常出現教師在對學生計算能力培養時,重點關注如何縮短考試時的計算時間和強調計算的步驟過程形式,忽視計算在現實生活中的實踐教學和計算過程中的思想道德培育,或為應對上級檢查僅作簡單講解,缺乏深入探討,出現核心素養培養形式化的現象。
(3)初中教學資源不足,學生缺乏實踐應用機會
我國初中教學資源投入總量大,但由于學生基數大,人均資源相對不足,重點體現在課堂教學時間有限,而計算能力的培養需要學生開展持續長期的實踐以加強鞏固,面對課堂教育資源不足,制約著學生實踐鍛煉。另一方面體現在教學教學任務繁重,每個學生出現的計算能力問題不同,教師一人之力難以對所有學生開展針對性的教育活動。
二.核心素養下的初中數學教學中對學生計算能力培養的方法
(1)利用多媒體開展教學活動,融入核心素養教學環節
多媒體是目前常見的教學工具,教師通過提前準備多媒體課件,在計算能力培養過程中可以融入核心素養教學環節,達到教學目標的同時還能夠保證課堂流暢度。利用多媒體素材的豐富性,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帶動學生計算能力和核心素養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以提升課堂教學效益。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衡量理論學習,實踐訓練和思想道德教學的時間分配,在確保學生獲取必要的理論知識基礎上全面提升個人數學素養。
(2)開展課堂小練,提升學生計算實踐能力和培養計算態度
規定學生堅持開展3分鐘課堂計算小練,讓學生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增強計算能力和在快速運算時提升專注度,形成認真仔細的習慣。計算能力的培養重視功多藝熟,核心素養的滲透也是個持續的過程,課前小練則能夠滿足二者需要。短時間的課堂小練不會占用過多的教學資源,課堂結束后教師公布小練答案,讓學生在課外開展討論,讓學生在充分交流的過程中發現不足和相互借鑒。學生發表不同的觀念,有利于學生對數學計算有更深刻理解,帶動學生數學計算的創新發展。
(3)倡導微課開展,主張學生自主學習
提升學生數學計算的自主學習能力,也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要求。初中學生經過小學階段學習,具備足夠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倡導學生開展微課,讓學生在課外時間開展數學計算學習活動,解決自身的學習問題。一般微課時間為5到10分鐘,針對特定的知識點和難點開展,學生可以有針對性地根據自身的興趣和問題進行學習。
結束語:
核心素養下的初中數學教學中對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是新時期的教學要求,初中數學教師要切實執行長遠的核心素養培養計劃,為學生未來發展提供教學保障。
參考文獻:
[1] 周菊明.核心素養視角下初中數學教學改革的基本方向[J].? 數學教學通訊. 2017(35):18-19.
[2]李玉奎.基于數學核心素養分析初中數學課堂實踐教學[J].? ?數學教學通訊. 2017(26):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