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祖銘
摘 要:在素質教育理念的影響下,社會各界對于高中語文教學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培養語文核心素養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體現。按照核心素養的要求,高中語文教學的目的遠遠超出了提升語文成績的范圍,還包括培養學生的語感、語文思維和對文學藝術的審美能力。為了達到這些要求,高中語文教師有必要對以往的教學策略進行梳理,去蕪存菁,根據時代的發展加入更加豐富有效的教學手段。本文即從教學實際出發,對培養高中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高中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高中生面臨著高考的沉重壓力,學習負擔較重,想要引導他們全身心投入到語文知識學習中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但是缺乏學生的參與,必然無法實現培養語文核心素養的目的。所以,高中語文教師應該從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出發,首先給予學生更多的空間,解除他們學習語文時的心理包袱,改變他們對語文知識的看法,幫助他們認識到語文核心素養對個人發展的重要意義,隨后再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通過閱讀厚植基礎,培養情操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而閱讀的作用就是幫助人能夠穩健的爬上這個階梯。對于高中生來說,閱讀則是保證他們順利進行語文知識學習、提升語文核心素養的基礎。通過良好的閱讀,可以增強他們的語文基礎,積累大量的詞匯和生動形象的寫作手法;也能夠體會到作者在文章中所蘊含的深刻感情,進而培養起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文學藝術鑒賞水平。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教師應該采取多種教學策略,比如給予學生更多的閱讀時間、通過問題引導他們深入理解文章內涵等。
例如,《作為生物的社會》中蘊含著作者對人類社會的深刻思考,體現了一名科學家的人文關懷。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反復閱讀,體會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深意,而不是簡單的為學生分析其中的詞句運用和寫作手法。比如提出問題:在作者看來人類社會與其他的生物社會有哪些異同?體現了作者什么樣的觀點?讓學生帶著疑問閱讀,引領他們閱讀時的思路,進而與作者產生共鳴,提升自身的人文與科學素養,讓閱讀更有效。
二、創造表達機會,樹立語文思維
書面語是在口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口語表達能力不強,不能很好地組織自己的語言,往往也會導致書面語上出現問題,比如邏輯混亂、詞不達意等,這其實就是缺乏良好語文思維的一種表現。高中生自尊心比較強,一般情況下不太愿意在課堂上發言,教師應該通過多種方式調動他們自我表達的積極性,給他們更多鍛煉表達能力的機會,在自我和他人的表達中學習字、詞、句在不同語境下的使用方式,思想互相交流、碰撞,最終樹立起正確的語文思維。
例如,學習《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師可以從教材出發,引導學生思索自己與父母之間愛的表現,并鼓勵他們在課堂上表達出來。親情故事有著非常強的感染力,教師可以先講述自己的家庭故事,作為一個引子,調動起學生的情緒,然后再讓學生進行表達。因為是講述自己生活中的故事,學生的表達比較流暢、自然。對于表達中出現的問題,比如順序混亂、用詞不當等,教師可以在所有學生表達結束后選擇其中有代表性的加以指導。這樣既給了學生表達自我、互相了解、增強語言表達能力的機會,也能夠打開一個突破口,為今后的表達練習打好基礎。
三、拓展寫作空間,鍛煉寫作能力
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優秀寫作能力的基礎,但兩者并不完全相同。寫作實際上是語言表達的一個重構過程,即學生心中首先形成思路和相應的語句,隨后再通過書面語的形式,按照較為嚴格的規范組織并表達出來。因此,作文想要言之有物,必須先實現心有所感。教師應該盡量放松對學生寫作的限制,多從他們的實際生活中發掘寫作素材,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有東西可寫,給他們創造一個傾訴感情的機會;另一方面避免作文練習成為一項敷衍了事的無聊任務,切實提高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和運用文字的水平。
例如,《宇宙的邊疆》中既有關于宇宙知識的科普,同時也充滿了對人生、社會和世界的深刻思考。教師可以安排有針對性的寫作練習,讓學生把平時的思索寫下來,除此之外不用進行太多的限制。學生在寫作時,有著無比廣闊的思考空間,雖然他們的文章中可能有思慮不周之處,但有時也會出現令人拍案叫絕的真知灼見。更重要的是,作文內容是學生從生活體會中真實領悟出來的,不會為了湊夠字數寫出大段的空話、套話,對于教師提供進一步有針對性地指導創造了很大的便利。
總而言之,語文核心素養的涵蓋范圍非常廣泛,培養高中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需要教師付出長期的努力,不能急于求成。從長遠來看,具備語文核心素養可以提升學生今后的人生質量,不論對他們的工作還是生活,都會發揮出重要的積極影響。所以,高中語文教師應秉持對學生未來負責的態度,努力創新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勇于實踐應用,并持續改進、不斷進步,不懈追求更高的教學質量,為培養高中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做出更多的貢獻。
參考文獻:
[1]何鍵.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研究[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8(07):27-29.
[2]羅麗.核心素養下高中語文有效教學策略研究[J].華夏教師,2018(2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