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美濱










【摘要】本文介紹J小學“六個走進”研學項目課程的開發與建設,具體從研學項目課程建設的背景、課程理念、建設與實施、展示與評價、課程亮點等方面展開闡述,結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學課程、未來的教育等方面理論梳理了研究及實施經驗。
【關鍵詞】研學課程;校本課程;核心素養
郭思樂教授在他的文章《知識生長過程的本質:小立課程》中提到:“大力壓縮授予性或接受性的課程,騰出時間和空間,使學生投入到對他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中去,即所謂‘小立課程,大作功夫’。”“小立課程,大作功夫”是新時期教育改革的方向,讓學生在項目式的學習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實現跨學科的學習和實踐,才能在其中實現知識的積累和學習能力的提升。我校結合區域文化特點和校本特色,開發了“六個走進”研學項目課程,現就該課程的開發與建設的探索介紹如下。
一、“六個走進”研學項目課程建設的背景
1.課程層面
國家對研學課程重視,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5部門以教基一〔2016〕8號印發《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 研學旅行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開展研學旅行,有利于推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引導學生主動適應社會,促進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的深度融合......”在這樣的背景下,我校以“研學課程”進行設計,積極響應國家對研學旅行的號召,利用這一創新性的人才培養模式,更靈活地把校內外教育、線上線下教育銜接整合起來,促進聯動發展。
2.育人目標
①著眼于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
2016年9月發布《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為基本原則,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十八個基本要點。我校基于核心素養的要求,開發的“六個走進”研學課程,特別是在“學會學習”“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實踐創新”等核心素養培養上,有了育人方式的變革和嘗試。
②著眼于我校的辦學理念體系
我校以“慧心教育”為辦學特色,有著自成體系的“慧心教育”理念。學校的辦學理念是“培育大愛情懷、奠基智慧人生”,以培養“博愛、樂學、健康、實踐”的“慧心兒童”為育人目標,校訓是“博趣明慧、雅行育心”,營造“愛己愛人愛自然、樂思樂學樂實踐”的良好校風。著眼于這樣的辦學理念體系,我校“慧心文化”中重視“博趣、樂學、實踐”等元素融匯進“六個走進”研學項目課程的開發。
二、“六個走進”研學項目課程的理念
1.我們認為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全智慧的人
我校課程體系的冠名:慧心課程,即旨在讓孩子成為具有求善求美的價值智慧、求知求真的理性智慧與求實踐行的實踐智慧的人的課程體系的總稱;它的基本特征有兩點:一是以培育孩子求善求美的價值智慧為首要任務;二是關注孩子價值智慧、理性智慧與實踐智慧三個方面的全面發展。我們認為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全智慧的人。因而在“六個走進”研學課程設計中,我們更注重學生的綜合全面發展。
2.我校“‘六個走進’的研學課程”的內容與目標
(1)什么是“六個走進”研學項目課程?
經過對專家的請教,對教師、家長、學生的調查,我們在南沙本土和廣州各大學習基地中遴選確定了以下幾個地方:自然景點百萬葵園和南沙濕地公園,工業文明參觀基地豐田汽車城,承載海神文化的南沙天后宮、作為嶺南文化大觀園的廣東省博物館、展現現代科技的廣州科學中心。活動面向全體學生、分年級開展,分別是:一年級走進百萬葵園、二年級走進濕地公園、三年級走進豐田汽車城、四年級走進南沙天后宮、五年級走進廣東省博物館、六年級走進廣州科學中心。每個活動持續一個月左右甚至是一個學期,包括“導研”“走研”和“展研”三個流程,分別是對學生開展研學前的指導、學生帶著問題和研究方案正式進行研學,在研學結束后對學習過程和成果進行整理、展示和交流。
(2)“六個走進”研學項目課程的理念
“六個走進”研學項目課程理念先行,在理念的指導下進行具體的操作和實施。
①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導向。在“六個走進”研學課程中,學生的綜合素質將會得到培養和提高。如“信息素養”、學會學習的方法、團隊之間進行合作的方式方法、開展研究的步驟及方法等。
②教育即生活、社會即學校。我們讓學生走出校門,投入到更加廣闊的社會實踐和生活中。把生活中、社會上的資源轉換成教育資源,讓學生擁有廣闊的學習平臺、豐富的學習資源、更直接而深刻的學習經歷和體驗。
③主動實踐、開放生成。在“六個走進”研學課程中,我們鼓勵學生分小組開展研究,每個學生都有研究任務,促進學生主動實踐。學生根據感興趣的選題進行分組,在研究過程中生成多樣的研究成果。因而學習伙伴是開放生成的,學習過程和成果也是開放生成的。
(3)項目類別目標
“六個走進”研學課程是分年級分項目實行的。在不同的子項目中,都有不同的學習目標。根據學生處在不同年級的年齡特點、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我們根據從易到難進行設計。項目學習目標如下表所示:
學生在我校完成了六年的小學學習歷程,就會把這六個地方全部走遍,完成六個研學子項目,從動植物的認識,環保教育,到工業文明、嶺南文化,再到科技文明;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發現自我、了解自然、探秘科學、解讀人文、回歸生活、體驗社會,綜合素質將會得到全面發展。
三、“六個走進”研學課程的建設與實施(以四年級“走進南沙天后宮”為例)
1.導研前考察:找具有研究價值的問題
一個研學子課程的開始,都是由導研前的考察拉開序幕的。在活動之初,由學校課程開發小組的組長設計好該子課程的“考察表”,組織人員到要走進的地點進行導研前的考察。這些人員一般由以下角色構成:課程開發小組組長、該級級長、本課任課老師2位,具有代表性的學生2位。選擇這樣的人員構成,可以從多個角度搜集問題,特別是帶上學生,可以更好地做到以生為本,找到更多能引起學生興趣,適合學生研究問題。大家在出發之前,先查閱相關資料,對要走進的地方的歷史及基本情況有大致的了解,帶著“考察表”到該地點, 一路進行考察,每人記錄下至少5個具有研究價值的問題。
考察回來后,任課老師組成備課組,基于收集到的問題,進行導研課的教學設計。由于來自真實的問題,導研課會更加扎實有效。更由于有了導研前的考察,老師們更加熟悉走進的地方,熟悉了研學路線,更有利于導研課的開展,也利于研學活動的組織。
以四年級“走進南沙天后宮”為例,以下是從教師和學生的角度出發分別收集到的問題:
2.導研
在導研課上,師生有著明確的上課目標。在前期做好相關信息和資料的學習之后,教師在導研課上的任務便是引導學生形成研究小方案;學生的任務便是,通過上導研課之后,知道自己承擔什么研究任務,通過什么途徑完成任務,并形成怎樣的學習成果。
在導研課的教學探索中,我們逐步摸索出了五步走課堂教學模式,如下圖所示:
此外,我們還確立了“五定”的導研課上課路徑:定主題——定方向——定途徑——定成果——定人員。上完導研課需要達成的目標就是:學生可以帶問題、帶任務、帶方法,去開展研學。
學生在導研課上,以任務為驅動,以思維導圖作為整理輔助工具,最后每個小組形成小方案。
以下兩份思維導圖呈現的分別是做“媽祖的神力”“天后宮的對聯”相關研究的研究路徑。
在導研課的最后,每個研究小組形成研究小方案。該研究方案中涵蓋了:研究的問題、小組成員及其分工、研學活動各個階段的工作安排、研究的方法、匯報成果,以及在安全方面、文明禮儀方面、環保方面、研學當天需要攜帶的東西等方面的注意事項,研學活動成果展示方式、展示內容和展示活動時的分工。
3.走研
學生帶著研究小方案,到相應地點開展研學活動。在活動中,學生依照方案上的計劃開展活動。學生可以攜帶相機、錄音筆、紙筆等進行即時的記錄。此外,也可以現場派發問卷,現場采訪相關人員,進行相關考察和測量等,收集第一手資料。
4.展研
在展研課前,學生利用大約兩周的時間進行學習過程性資料的整理和提煉,制作展示課件,根據事前的計劃完成創意物化成果的制作或者編排相關小劇目等。展研課上,以學生為主體,各個小組上臺向同學們展示每個小組的成果,交流收獲。在導研課上,我們也探索出了以下教學模式:每個展示小組應該展示的內容及流程:
四、“六個走進”研學課程的展示與評價
在每個年級完成子課程活動之后,我校將依托校本課程開發小組和學生發展中心進行策劃,將學生的研學過程和研學成果進行展示。
1.研學成果的類別
在展研課后,教師及時收集學生的研學成果。通過分析,這些研學成果一般由以下類別:
2.展示的方式
學校開辟一定區域,設計出與學生年齡特點相符合的創意展板。校本課程開發小組的老師對各板塊進行設計安排,師生將物化作品布置在展板上,形成一個獨特的展覽。同時該展板又是學校校園文化的一部分,能成為一道人文景觀。以下為六年級“走進廣東科學中心”特色展板:
五、“六個走進”研學項目課程的亮點
“六個走進”研學項目課程是我校慧心特色校本課程,覆蓋面廣,凝聚著教師的教育熱情和學生的探究興趣。回顧整個課程的開發和實施,可以歸納出以下幾個亮點:
1.基于真實問題的研究,點燃學生的探究熱情
從導研前教師和學生現場考察尋找問題,到以問題為藍本進行教學設計,到學生提出問題,并對問題開展深入研究,貫穿于整個研學過程的都是基于真實的問題。真實的問題,能真正點燃學生的探究熱情,讓他們通過親身的探索實踐解決問題,并從中獲得學習和探究的能力。
2.以興趣分組,以生為本,并形成教師、家長、學生三位一體的學習社群
每個研究小組以興趣為出發點,研究本小組共同關切的問題。以小組長為整體統籌,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研究任務,這才是真正的以生為本,達到“人人有事做,事是有人做”。研究小組一旦形成,便可以利用課內外時間開展研究,有線上線下的方式。本小組的成員、成員們的家長和老師,甚至是其他外援人員,都可以建立線上微信群或者QQ群及時進行交流,這就形成了教師、家長、學生三位一體的學習社群,發揮學習共同體的作用。
3.探索出教與學的模式,形成清晰的任務驅動型課堂
“六個走進”研學課程的落地,離不開師生積極的參與,更加離不開教學研究精神。老師們在對學生進行輔導時,積極探索教與學的模式,不斷總結和反思經驗,歸納出“導研課五步走教學模式”“導研課‘五定’教學路徑”,探討出展研課小組展示流程,形成清晰的任務驅動型課堂。
4.跨學科的學習,體現開放性、綜合性
每個小組在開展研究時,潛移默化之中實現的是跨學科的學習。比如研究“天后宮的門票”這一小組:在搜集和處理資料,進行線上交流和展研課的展示時,涉及到信息技術學科;在閱讀歸納資料時,涉及到語文學科;在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時,涉及到數學;在涉及門票樣式時,涉及到美術......對于問題的研究過程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且學生在合作學習中,不僅提高了學習能力,而且也進一步鍛煉了團隊協作能力、交際能力等,綜合素養得到發展,體現了開放性和綜合性。
5.物化展示與校園文化創新融合,在展示中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
學生的研學成果在校園創意展板中進行展示,這就和校園文化創新融合,形成校園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這種展示方式,可以供師生觀賞,也可以向外來人員進行展示介紹,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也激勵著學生們一步步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郭思樂.知識過程的生長本質_小立課程的關鍵[J].課程·教材·教法,2004(1):3-9.
[2]王偉.芬蘭現象教學述評[J].江蘇教育研究,2018(376):3-7.
[3]馬駿.當教育走進完整真實的世界[J].人民教育,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