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輝祥
【摘要】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們結合我市歷史文化和我校所處環境,積極構建“一二四”愛國主義教育模式,大力推進以愛國主義情懷為核心的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培養,注重培養學生愛黨愛國愛家(鄉)愛校的家國情懷和崇尚英雄、傳承紅色基因、樂于奉獻、勇于擔當、進取創新的新時代精神,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為此,我們從學黨史,知國情、學國歌法、國旗法、愛黨愛國愛家(鄉)愛校等方面,通過校本教育教學與實踐活動相結合,積極探索構建適合培育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一二四”愛國主義教育模式。這一教育模式的構建與實施,為我們今后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累寶貴的教育教學經驗,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一二四”模式;愛國主義情懷;核心素養;三全育人
“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綿延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愛國主義始終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終是激勵我國各族人民自強不息的強大力量”,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這番話意味著,愛國主義是激勵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強大力量,是凝聚中華民族實現中國夢的精神力量。為此,我們必須弘揚和培育愛國主義情懷,增強國家意識和民族認同感。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人們的價值觀、歷史觀、國家意識和民族認同感逐漸加強。但是,近些年來也出現一些錯誤和消極現象。如一些港澳臺(或來大陸內地就學)的青少年缺乏對國家和大陸內地的認識和了解,國家意識淡薄,缺乏民族認同感;影視、文學作品和互聯網上出現一些歪曲、虛構歷史事實,編造謠言抹黑英雄、詆毀先烈,或用娛樂化形式貶損英雄,否認南京大屠殺等歷史事實的現象。對此,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并在重大會議、法律法規和政府相關條文都強調: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要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導學生熱愛和擁護中國共產黨,立志聽黨話、跟黨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獻國家。”而厚植愛國主義情懷,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扎根,就必須有適合學生培育愛國主義情懷的教育教學和實踐活動,就必須注重“培育愛國主義情懷”教育問題的探索和研究。那么,在新時代的浪潮中,我們如何去探索和構建愛國主義教育的新模式,怎樣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扎根呢?
一、以新時代新思想新要求為指導,構建“一二四”模式
“理論是實踐的先導,思想是行動的指南。”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立德樹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的“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遵循教育規律,堅持改革創新”“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要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導學生熱愛和擁護中國共產黨,立志聽黨話、跟黨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獻國家”。這些都是新時代新思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我們從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行動指南。為此,我們必須始終不渝地以新時代的新思想新要求為指導,結合實際積極探索、構建和實施愛國主義教育新模式。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我們構建了“一二四”愛國主義教育模式(以下簡稱“一二四”模式)即“一行二學四抓”: “一行,即踐行愛國主義言行;二學,即學習中國古代史,學習中國近現代史;四抓,即一抓愛黨愛國教育,二抓國歌國旗(法)教育,三抓國情教育,四抓愛家(鄉)愛校教育,將這一系列教育活動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中,注重實踐活動。“一二四”模式是一個具有城鎮學校特色的、適合城鎮學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新模式,可為城鎮學校提供一個既能有效推進德育工作,貫徹落實立德樹人、“三全育人”和培育愛國主義情懷的教育,又能有利學校特色辦學、均衡發展。其研究形成的方法、觀點等理論架構將豐富城鎮學校教育的理論,促進城鎮學校整個教育體系的完善和發展。
二、“一二四”模式有利于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家國情懷
“家是最小的國,國是千萬家,每個人的生命體驗都與家國緊相連。”這句話傾訴出每個人都要有份“家國情”。而“一二四”模式就是旨在培育“愛國之情”的家國情懷,它從學黨史,知國情、學國歌法國旗法、愛黨愛國愛家(鄉)愛校等方面,通過校本教育教學與實踐活動相結合,培養學生愛黨愛國愛家(鄉)愛校的家國情懷。如學生通過學習“一二四” 教育系列校本教材之《中國近現代史》,可以了解到中國近代史是一部百年受外來侵略的恥辱歷史,也是一部中國人民英勇抗爭的愛國史,并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使中國富起來,強起來”道理,從而增強學生愛黨愛國的愛國主義情懷。又如,學生在《愛家愛校》學習中,可以“游覽”到“半城山色半城湖”的家鄉,“聆聽”到金山湖畔校園的瑯瑯書聲,“生活”在“綠水青山”“和諧幸福”的詩畫中,從而增強學生愛家(鄉)愛校、愛護生態、文明和諧、親情友善的鄉土情感,促進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家國情懷培養。
三、“一二四”模式有利于培養崇尚英雄、傳承紅色基因、樂于奉獻、勇于擔當、進取創新的新時代精神
“我們要銘記一切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作出貢獻的英雄們,崇尚英雄,捍衛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戮力同行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 “崇尚英雄,捍衛英雄,學習英雄”就是號召我們要弘揚和傳承英雄們為國為民獻身的愛國精神,學習他們樂于奉獻、勇于擔當、進取創新的時代精神。為此,我們在“一二四”教育系列校本教材中引用了具有代表性的英雄人物及其事跡。如《中國古代史》里的“精忠報國”的抗金名將、民族英雄岳飛、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在《中國近現代史》里的“決意與敵同歸于盡”的民族英雄鄧世昌、“抗日巾幗英雄”趙一曼、“北伐名將,抗日英雄”葉挺、“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的劉胡蘭、“為了新中國,沖啊”的董存瑞、“烈火永生”“最可愛的人”邱少云、“無私奉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雷鋒、“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兩彈元勛”鄧稼先、“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黃大年等。他們所凝聚而成的愛國主義情懷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激勵著我們,戮力同心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愛國主義不是一句空話,踐行愛國主義,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為此,我們注重校本教育教學與實踐活動相結合,將愛國主義融入到實踐活動中,使之外化于行。如我校以黨的十九大為契機,開展了“不忘初心跟黨走”系列主題活動,讓學生了解中國共產黨發展歷程和革命優良傳統,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扎根,從而教育引導學生熱愛和擁護中國共產黨,立志聽黨話、跟黨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獻國家。又如學校舉行升旗儀式,專由“國旗護衛隊”執行,場面壯觀、威嚴,讓全校師生認識到國旗國歌是國家的象征,是革命先烈用生命換來的,時刻有“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的憂國憂民的愛國思想。此外,每年清明時節,我們組織學生到葉挺紀念園舉行“緬懷先烈,弘揚愛國主義思想”的祭祀活動,讓學生了解家鄉的英雄人物,崇尚英雄,學習英雄,從而培養學生勤奮學習、樂于奉獻、勇于擔當、進取創新、立志報國的新時代精神。
構建“一二四”模式,培育愛國主義情懷是一個長期、艱辛的教育實踐活動,要做好這項工作,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力量的攜手同行。我們堅信:只要我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落實立德樹人,將“一二四”教育貫穿于“三全育人”之中,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愛國主義精神會在學生心中牢牢扎根。
參考文獻:
[1]洪光東,王永貴.準確把握新發展理念的理論特質與實踐要求[N].光明日報,2016.
[2]杜念峰.黨的十八大文件匯編[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2.
[3]杜念峰,張雯.黨的十九大文件匯編[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