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在的很多高中生物教學把生物學習變成了枯燥乏味的理論學習,或者只關注概念和公式的的背誦,偏離了高中生物教學的宗旨。本人在教學中努力使學生在學習高中生物課程的同時,培養學生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提高學生的生物學學科素養,讓其受益終生。本文就如何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進行總結和反思。
關鍵詞:核心素養;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教學反思
高中生物學課程是科學領域的重要學科課程之一,其精要是展示生物學的基本內容,反映自然科學的本質。高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集中體現了學科的育人價值,它包括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四個方面。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高中階段教育最根本的任務。作為一名一線的高中生物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將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貫穿于生物教學的始終,幫助學生獲得生物學知識,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習慣,形成科學的態度,使學生獲得終身學習及創新實踐的能力,是當前一線生物教師的首要任務。作者就如何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進行總結和反思。
一、基于生物學科核心素養中“生命觀念”的生物課堂教學反思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劉恩山教授在《生命觀念是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的標志》一文中提出:“對于中、小學生而言,生命觀念是他們學習生物學課程后獲得的標志性的學習成果,是衡量學生是否受到了良好生物學教育的標尺。”那么,在教學中,如何讓學生通過學習建立生命觀念呢?筆者認為學生生命觀念的的達成應以概念學習為基礎。在教學中教師不應該直接說出某個內容蘊含的生命觀,而應該讓學生通過對某個或者多個生物學事實的分析構建出重要概念,再對多個重要概念進行分析,概括出大概念,最后從大概念中找出相對應的生命觀念。以“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一節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先創設情境,讓學生利用身邊的材料制作真核細胞的三維結構模型,通過這個活動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書本上科學家對細胞膜結構的探索歷程,學生從中學到了科學探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提出假說,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質疑提問的能力。最后可以借助多媒體或者圖片展示細胞膜的流動鑲嵌模型,即為大多數人接受的生物膜的結構,形象逼真,幫助學生發揮想象力,在學生的腦海中構建出一個細胞的三維立體細胞膜結構。通過這樣的情境創設不僅加深學生對細胞膜結構的理解,從而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它的功能,很好的形成了生物學科核心素養中的“結構與功能觀”,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生命觀念素養。
二、基于生物學科核心素養中“科學思維”的生物課堂教學反思
科學思維是指在尊重事實和證據的基礎上,運用務實的求知態度和科學的思維方法認識事物,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要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首先自己需要不斷地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和創新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歸納與概括、演繹與推理、創造性思維等方法去發現和探討生命現象,最終提煉出生物學規律;引導學生能夠獨立地審視或論證生物學社會熱點議題,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其次,高中生物教師要重視對學生理性思維的培養,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的生物學習能力設計不同的提高理性思維的教學方案。以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關系”一節的教學為例,教師以一段奧運會射箭比賽的短視頻為導入,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運動員射箭比賽中,從瞄準目標到射中目標的過程中,運動員們的身體是如何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對獲得的信息做出如此迅速的反應的?如果此時立刻給運動員們做血液檢測,會發現能加快心跳和呼吸的腎上腺素含量升高明顯,這說明什么?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有哪些不同呢?”學生通過觀看視頻,表現出了強烈的興趣和求知欲,此時,再讓學生大膽的猜想和討論,最后師生共同歸納和概括出兩者之間的區別與聯系,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有效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科學思維能力。
三、基于生物學科核心素養中“科學探究”的生物課堂教學反思
科學探究是指能夠針現實世界中發現的生物學問題和生物學現象,進行觀察、提問、設計實驗、實施方案,得出結果并對結果進行交流與討論的能力。科學探究以往常常只是教師獨自開展的一種形式化的探究教學活動,現在成為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成分,近幾年受到生物教育界前所未有的關注,探究式教學效果不僅影響了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和積極性更是科學探究的靈魂,有助于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細胞學說建立的過程”一節的教學為例,教材內容以科學發現的時間為順序展示了細胞學說的從形成、建立再到發展的過程。因此,教師讓學生在課前分組,讓各小組學生都從“探究內容”、“成果展示”、“培養目標”三個方面搜集和整理相關材料,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并記錄下來,課上讓各小組代表上臺說出自己獲得了哪些有用的信息,教師和學生再一起匯總,最后教師將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呈現給學生,告訴學生細胞學說只是其中之一,為學生感知細胞學說的重要意義創設了良好的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四、基于生物學科核心素養中“社會責任”的生物課堂教學反思
社會責任是指能夠運用生物學的知識,對個人與社會事務做出理性解釋和判斷,解決生產生活問題的責任感和能力。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人身發展的特殊階段也是建立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黃金時期。在利己主義盛行的當今社會,對高中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現在的學生大多生活條件優越,沒有經歷過艱苦磨難,責任意識普遍薄弱。因此,社會責任教育顯得尤為緊迫,也是一個新的課程目標,近年來才成為生物學核心素養之一。所以,在教學中應加強對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的培養。當前社會生命科學技術發展迅速,很多社會現象需要用到生物科學知識進行解釋、判斷和辨別,而高中生物學教材中“社會責任”培養的資源非常豐富,如器官移植研究、疫苗技術、轉基因食品,環境污染等問題已經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但在有些方面還存在爭議,比如說倫理道德和公共安全等方面,這些知識都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求知的欲望。因此,生物學科對于“社會責任”的培養的作用也日漸凸出。以“設計制作生態缸并觀察其穩定性”一節的教學為例,學生在開展實驗的同時,會發現生態系統的穩定,離不開各種生物成分的作用,這樣教師就能引導學生從生物學的角度認識到保護環境,人人有責。有了過硬的理論知識,學生才能從真正意義上去關心社會熱點議題,并且參與討論和作出解釋。同時教師應經常關注最新生物科技進展并將此與課本知識建立聯系,引導學生摒棄對生命科學的錯誤觀點,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幫助學生分析這些社會熱點問題,引導學生既要服務人類同時也要學會化解風險和承擔社會責任。讓學生領悟到生物學研究是全人類的事業,不能凌駕于法律和道德規范之外,也絕不允許有人利用生物科技犯罪,引導讓學生積極參與解決現實問題,踐行社會責任。
培養學生的生物學核心素養是當前高中生物教學的首要任務,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應該始終貫穿在高中生物教師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正視自身存在的問題,敢于面對問題,及時反思自我,在反思中不斷調整自我,積極學習最新的教學理論,優化課堂設計,創新教學模式,只有這樣才能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真正在生物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提高生物學科核心素養,樹立社會主義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劉恩山.生命觀念是生物學學科素養的標志.生物學通報,2018(1):18-20.
[3]張偉.論以“社會責任”培養為目標的高中生物學教學設計.生物學教學,2018(2):21-23
作者簡介:王麗紅,1982年5月,性別:女,名族:漢,籍貫:蘇州,學歷:大學本科,職稱:中學一級,研究方向:中學生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