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善晴 翟有龍

摘 要:伴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以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日益成為高中地理教師關注的重點。其中,綜合思維作為地理四大核心素養之一,是從多維度,全面、系統、動態地理解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思維,也是近幾年高考重點考查的領域之一。本文解析了綜合思維內涵、特點及表現維度,以期為落實地理綜合思維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地理,綜合思維,核心素養
為了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任務,《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培養學生四大核心素養: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其中,基于地理綜合性特點提出的綜合思維素養既是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的基礎,又是理解人地協調觀的重要思維工具[1]。如今,培養核心素養的地理教學必須實現由“知識怎么教”向“素養如何培養”轉變,然而,如何將地理綜合思維的培養落實到具體課堂教學中,是當前高中地理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1.綜合思維素養內涵
綜合思維是指人們運用綜合的觀點和方法認識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思維品質和能力,要求學生能夠從多要素、多角度,全面、系統、動態地分析和認識地理環境,以及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2]。
2.綜合思維素養特點
2.1全面性
綜合思維需要做到從多角度、多方面考慮各個要素,不遺漏任何重要信息,從而做到全面思考問題。
2.2整體性
每個要素有其各自的屬性,但要素與要素之間也存在某種聯系。綜合思維需要在全面考慮各個要素之后,把握各個要素之間的關系,考慮所有要素的整體性。
2.3系統性
地理各要素之間不是獨立的存在,它們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構成一個系統,“整體大于部分之和”。
2.4動態性
要素是不停發展變化的,它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乃至整個環境的改變,從而影響地理事物的發展和演化。綜合思維需要動靜結合,不僅能闡述要素的靜態屬性,更能把握要素的動態變化。
3.綜合思維素養表現維度
3.1要素綜合
要素綜合就是全面、整體、系統、動態地認識地理事物和現象的要素構成、要素特征以及要素間關系的思維能力[2]。這就要求學生在分析地理事物和現象時,從要素綜合的角度出發,首先,知道地理事物和現象是由哪些要素構成;其次,能認識地理要素的特征,以及各要素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聯系,整體性地認識,達到綜合思維素養水平一的要求。
3.2時空綜合
時空綜合就是全面、整體、系統、動態地認識地理事物和現象的靜態空間格局和動態時間過程的思維能力。這就要求學生既能對地理事物和現象的空間格局進行靜態描述,又能認識地理事物和現象發生、發展、演變的動態過程,并給出簡要、合理的解釋,達到綜合思維素養水平二、三的要求。
3.3地方(區域)綜合
地方(區域)綜合就是全面、整體、系統、動態地對地理事物和現象進行地方(區域)綜合分析的思維能力,既要關注區域內部的整體性和差異性,又要關注區域外部環境的有利和不利條件。這就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辯證思維能力,能夠進行知識遷移。在分析現實區域中的自然和人文要素時,首先考慮區域內部的要素綜合和區域外部的環境綜合,然后結合區域的時空綜合,對區域的地理事物和現象給出整體性、系統性的解釋,達到綜合思維素養水平四的要求;最后,能夠因地制宜為區域或地方發展獻計獻策,更好地理解人地協調觀,形成健全的綜合思維素養,達到綜合思維素養水平五的要求(見圖1)。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首先應該重視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素養;其次,聯系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地理教學聯系起來;然后引導學生多要素、多角度地思考地理問題,養成全面、系統、動態看待地理問題的思維習慣;最后,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的綜合思維素養水平,最終形成健全的綜合思維素養。
參考文獻
[1]王民.高中地理核心素養水平劃分標準研究(連載二)“綜合思維”水平劃分標準與案例研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7(1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丁霞.高中地理綜合思維培養的教學策略研究——以必修2為例[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