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舉足輕重,特別是中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有其自身的語言特點,是中小學生語言學習的榜樣語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運用教學語言特點的獨特魅力,促進學生的語文學習。
關鍵詞:語文教師;教學語言;語言特點
教師的教學語言肩負著更為重要的責任,它具有傳承文明,傳遞信息的重要價值,不僅可以體現出教師本人所掌握的專業知識和身上所具備的文化素養,更為重要的是承擔著向學生傳道、授業、解惑的重要使命。中小學語文教師準確運用教學語言的特點,能有效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使學生與教學壞境保持平衡,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具備審美領悟的語言能力。
一、規范性與靈活性的統一
教師運用普通話能力的大小是衡量其教學語言規范性程度高低的主要標志。教學語言在中小學生的心目中享有相當高的威信度,學生會在不知不覺中模仿和效仿教師的教學語言,特別是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其本身具有示范性的作用,對學生的影響甚為緊要。規范性保證了語文教師教學語言的純潔,健康。同時教師的語言還應該靈活,用詞造句要豐富多樣,富有獨特性和創造性,形成自己的教育語言風格。靈活性則保證了語文教師教學語言的豐富多彩,給課堂注入新的生命力。但靈活性要在規范性的前提下發揮其作用,一味地追求靈活性而任意使用結構混亂的語句,不合情理地運用比喻、夸張、排比等修辭手法,亂用方言土語,亂造生字詞,最終只會導致教學語言毫無章法,虛有其表。
二、針對性與趣味性的統一
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與其他科教師的語言一樣,具有嚴格的針對性和生動的趣味性。教師必須針對不同的教育對象、教育內容和教育環境去運用不同的語言,做到“因材施教”,才能使教師的課堂語言游刃有余,取得實效。例如:上課時我提問兩個學生,膽小的學生那天剛好沒預習,站起來就開門見山地擺出理由“沒準備”。我馬上對他說:“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登臺,是一種自信;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勇于面對全班同學,是一種男子氣概;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說得不理想,可以理解;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說得精彩,難能可貴。你愿意試一試嗎?”話音剛落,他就吞吞吐吐地按照自己的思路回答問題。而對于另外一個內向、靦腆、自認為“不善辭令”的學生,我則說:“內秀的人不靠辭令取勝,靠的是他的真誠。我相信你一定有比其他同學更能打動大家的個人構思。”結果這位講得不錯,得到了全班同學的掌聲。
當然,教師的語言還應當有趣味性,學生只有在快樂的學習氛圍中獲取知識,才能提高學習的興趣。一直以來“興趣”都被公認為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例如,教師在講《變色龍》一文時,都把主人公“奧楚蔑洛夫”比喻成一條“狗”,一般的老師會這樣提出問題:“很多人都把課文的主人公看成是一條狗,那同學們認為他是一條怎樣的狗呢?而中學語文特級教師王松泉在講這篇課文的時候卻是這樣拋出問題的:“你們看,最后狗走了,奧楚蔑洛夫也走了,可見他也是一條狗,一條什么狗?一條走狗。他是一條怎么樣的走狗?同學們能在‘走狗’的前面加上一些恰當的定語嗎?”從這里看出,王老師對于問題結構的把握更加精準,這樣循序漸進的提問法風趣清晰,同時把思考問題的主動權落實到學生手中,也使課堂妙趣橫生。
三、科學性與教育性的統一
教師所教的各門學科,都是科學知識。科學知識必須用科學的、規范的語言來表達。如:一位小學教師在講“地板”一詞,本來只需要輕輕指著地板,然后科學地給學生解釋一下就可以使學生清楚明白,但是這位老師卻自作聰明,濫用啟發式教學。
師:你腳下是什么?
生:鞋子。
師:那鞋子下面呢?
生:是鞋底。
師;(恨鐵不成鋼)鞋底下面是什么?
生:(害怕,馬上把腳往后縮)是走路時磨破的兩個窟窿。
(全班同學嘩然大笑)
教師之所以在課堂上演這樣的一出鬧劇,是因為其對語言和教學方法的使用不科學,不但達不到教學的目的,還搞得學生一頭霧水,不知所措。
至于教學語言的教育性,其彰顯出來的作用和意義是不言而喻的,教師的根本任務就是教書育人。如:教師給小學生進行“偷”字教學時,有學生說:“是偷東西的偷。”老師應當立刻糾正說:“應該說是不偷東西的偷,作為一名優秀少先隊員怎么能偷東西呢?”這樣的教學可謂是一舉兩得,既科學地傳授新知識,同時對學生德育的培養創立了有利情景。另外,教師應該寓語言的教育性于科學知識和能力的教學之中,不能片面地追求教育性而忽略科學性,應做到以科學性為主。
四、情感性與審美性的統一
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同時還伴隨著心靈的接觸,情感的交流。如在講授李密的《陳情表》時,可設計導語:有一位古人,半歲喪父,四歲母嫁,九歲不行,孤苦伶仃,祖母撫養;然而,他從小刻苦,知識淵博,官至太守,不忘祖恩,寧可舍棄官職,不愿拋棄老祖母,這是大孝之德。反觀同學們,生活條件優越,學習設備齊全,卻不及太守半分刻苦,甚至還把最壞的脾氣留給家人,這是大不孝之風。這樣的導語設計,在引入新課的同時,還讓學生的情感深受感染。
教師的語言還應當具有審美性。如在講“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可以這樣分析:目隨景而動,心因景而靜,晚霞長空自古長存。孤鶩便是匆匆過客,遠方水天相接,渺渺茫茫,一落霞,一孤鶩,一秋水,一長天,勾勒了一幅寧靜致遠的畫面。這樣的語言講解體現了教師深厚的語文素養,真正實現了情感性和審美性的有機結合,無論內容、形式還是情感,都是美的。
綜上所述,中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有其自身的藝術特點,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是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的榜樣,甚至是一種規范。語文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而是提高學生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方武.教學語言的語音特征及文化品位[J].語言文字應用,1996,(2):54-57
[2]許嘉璐,陳章太.中學語言教學研究[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9:297
作者簡介:
梁文達,男,出生于1988年12月,廣東肇慶人,現任教于懷集縣第一中學,中學二級教師,擔任高中語文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