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烈章
摘 ?要:隨著新課改及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和實施,傳統的教學模式和理念已很難適應時代的發展及人才培育的需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積極探究有效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力求通過教學方式的改進和更新實現教學有效性的提升。生活化教學這一概念的提出及其在課堂上的廣泛應用為教師指明了道路。將之運用到小學思品教學中,能夠拉近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間的距離,提高學生對抽象理論知識的學習興趣,從而優化學生的學習過程,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思品;生活化教學;生活案例;生活情境;實踐活動
小學思品的教學宗旨和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社會要求和規范,不斷提高學生的內在品德和修養。傳統的一味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壓制了學生的思維和興致,使得這些目標難以有效地實現。因而開展生活化的教學活動,在充滿生活氣息的課堂氛圍進行相關的教學活動顯得尤為重要。基于此,本文從筆者自身的教學實踐工作經驗出發,針對如何在小學思品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進行一番個人看法的闡述,以期為一線教育工作者提供必要的借鑒和參考。
一、引入生活案例,激活學生生活經驗
小學思品是一門與實際生活有著密切聯系的學科,體現在課本中所反應的事例、現象在日常生活中也極為常見。基于這一點,在開展生活化的小學思品教學時,教師應充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在課堂上引入生活化的案例和現象,以此來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并由此轉變以往灌輸式的課堂教學模式,在課堂上引發學生的互動、討論,從而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促進小學思品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例如,以“遠離紅眼病”這部分內容為例,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懂得人各有所長,要虛心向別人請教、學習,不能嫉妒他人,以及嫉妒給學生成長帶來的不良影響。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圍繞這一話題與學生互動,讓學生談談常見的“紅眼病”的癥狀有哪些,自己有沒有犯過紅眼病,以及這樣做的害處有哪些,應該如何矯正等,從而引入生活中常見的一些案例,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此基礎上再引入教學內容便能達到無聲勝有聲的目的。如此,通過引入學生熟知的生活現象和案例開展教學活動,增強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認知,提高了學生對課堂參與的興趣和動力,為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創設生活情境,引發學生情感共鳴
情境教學法一直以來是教學比較青睞且樂于采用的教學方法。它能夠為學生營造特定的學習氛圍和空間,打破傳統死寂課堂教學氛圍的束縛,激活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強烈的內在情感體驗,使學生以積極的狀態投身于課堂教學中。為此,小學思品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時,教師應從教學內容出發,創設充滿生活氣息的教學情境和氛圍,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和興趣,使課堂教學得以順利、有序地進行下去。
例如,以“敬人者,人敬之”這部分內容為例,本課的教學目標意在使學生學會尊重他人,坦誠相待他人。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為學生設定特定的情境,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的游戲。如設置購物式的情境,讓其中一名學生扮演蠻不講理、為難售貨員的客人,而另一名學生扮演以真誠、熱心態度服務于顧客的售貨員,讓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中體驗與人和睦相處、真誠對待他人、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除此之外,教師可以設定其他一些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類似的場景,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如此,便為學生營造了生動、直觀的教學場景和氛圍,增強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認知,引發了學生的情感共鳴,為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堅實的情感根基。
三、開展實踐活動,提高學生道德認知
課外實踐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對于小學思品這門與實際生活有著密切聯系的學科來說,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在實踐中鞏固和驗證所學知識,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和策略。為此,在開展生活化的小學思品教學時,教師應積極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使學生在親身經歷、體驗的過程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例如,教師可以在課下組織學生到革命先烈博物館參觀,在參觀的過程中向學生介紹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使學生意識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用無數革命先輩的鮮血換來的,培養學生珍愛生命、熱愛生活的意識。又如,教師還可帶領學生外出郊游,領略大自然的美好風光,培養學生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課外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都能夠使學生從中明白一定的道理,對學生良好品格的形成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如此,通過開展課外實踐活動,鞏固了課堂所學知識,提高了學生的道德認知,將小學思品這門學科的育人功能充分發揮了出來。
總之,生活化教學作為一種符合小學社認知水平、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有著較高的應用價值。作為小學思品教師,我們應積極探究生活化教學的有效實施策略,以此來拉近學科知識與實際生活間的距離,為枯燥的課堂教學注入生命的活力,為提高小學思品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參考文獻:
[1]陳曄.小學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學策略探討[J].西部素質教育,2018
[2]王長雄.小學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學的有效途徑[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