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
摘 要: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對教育事業發展的推動,一套新型的、即時性、便捷性的網絡段視頻課堂——微課,已經深入到各個階段的教學環節中,并發揮著積極的推動作用。文章通過分析了基于微課之上的智慧課堂優勢與特點,結合初中階段數學教學的難點與重點,進而提出如何完善構建初中數學智慧課堂的方法與策略,以期發揮初中數學智慧課堂的最大效果。
關鍵詞:微課;初中數學;智慧課堂;構建;案例研究
引言
新課改中要求要將課堂交給學生,要以人為本,引導學生自主思考、主動探索,從而形成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然而,初中數學教學成效是邏輯性、思維性、知識儲備量的三者統一表現,如果未能提供便捷的自主學習輔助資源,而一味單純地將數學課堂交給學生主體,是沒辦法實現預期的數學教學效果的。因此,就需要了解掌握微課優勢,結合初中數學教學的特點,科學合理地制定微課教學視頻,從而構建功能完善、效果顯著的智慧化初中數學課堂。
一、區別于傳統初中數學教學的優勢
(一)教學對象、方式的靈活性
智慧課堂,其實就是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的網絡性、信息性等智能化技術,制作時間不長、內容簡潔、重點突出的短視頻授課用具,從而實現數學教學課堂的便捷性、靈活性。與傳統的初中數學灌入式教學相比,微課教學形式、教學內容、以及教學針對的主體都可靈活實現。
(二)教學內容與方法的多樣性
與短暫的課堂數學教學相比,微課能實現對一個問題的多種結題思路,或者一個知識點的多種教學方法,其可惠及至同一群體不同數學水平的每一個學生,從而避免因課堂講解的結題方法有限,基礎較差的學生無法掌握課程知識點。
(三)教學效果的持久性
真正掌握一個知識點,是經過多次不斷重復地復習、思考、理解、運用等過程,僅僅依靠集體教學的40分鐘以及課后作業與第二節前回顧的幾分鐘,對于多數基礎不夠扎實的學生來說,很難短時間做到完全掌握一個知識點。而運用微教學,學生可以隨時課前預習、課堂學習、課后練習、回顧復習等,尤其是在回顧復習階段,只要有不懂的環節就都可以通過微課視頻,回顧重要的知識點和內容,從而保證了數學教學效果的持久性[1]。
二、構建初中數學智慧課堂的策略
(一)精內涵,抓重點
微課教學有一定的時間限制,因此,在進行微課視頻制作以及選定課程內容時,應注意授課視頻所傳達的重點與難點,最好做到抓重點、講難點、傳達核心知識點,從而保障課程視頻的精內涵[2]。例如,在學習一元一次方式時,要抓住如何設出未知數,重點講解如何列出文字等式,對于“大、小、多、少、是、共、為、完成”等能表示文字等式的字詞,進行著重地表示和講解,讓學生認識并學習構建文字等式。或者通過制作一元一次方程常用的文字等式微視,為學生提供一元一次方程學習、復習的總結資料,從而幫助學生學習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知識點。
(二)多整理,善歸納
智慧課堂最大的特點便是信息性、數據性,即微可以實現對以往學習、掌握的知識點的匯總整理,帶領學生在任意時間、地點下,回顧復習已經掌握的相關知識點,或者結題思路等,為學生學習新的知識點奠定堅實的基礎。如在學習勾股定理時便可于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相關的知識點,進行串聯學習和復習,首先通過對各類三角形的概念、特點、性質等進行回顧,其次,在從直角三角形的知識點中延伸至勾股定理的知識點,讓學生在以往知識基礎上,對同類知識進行系統地學習和掌握,這樣更容易實現學好、學會、學到位以及會學習的教學目標。
(三)幽默化抽象概念
數學教學的首要工作,是對概念、定理、公式的了解和掌握,進而對結合簡單的實際問題進行應用。為了促使更好對抽象的、難懂的概念、定理和公式,進行了解和掌握,可以通過微課動畫、漫畫、模擬對話的形式來闡述抽象化的概念。例如在學習“有理數”的概念時,針對“凡能寫成q/p(q,p為整數,且p≠0)形式的數,都是有理數”這句話的抽象概念,通過漫畫的形式對該概念進行分步講述,按照q/p形式的數,q整數形式的數,p為整數形式的數,q,p都為整數形式的數,p為零時的數和p不為零時的數等,這些數字進行動畫形式的分類辨析,為學生形成具象的、形象的理解途徑。善于利用和發揮微課教學的優點和優勢,科學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的便捷性、具象性以及數據性等特點,構建初中數學的智慧課堂,為學生開拓新型的學習模式。
三、結束語
對初中思維能力、空間成像能力、邏輯判斷能力等有著嚴格要求的數學課堂教學,對課堂的授課模式、授課方法有著較高的要求。因此,要利用好、發揮好微課視頻教學的作用,就要注重微課制作的方式方法和思路,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數學教學的內容,做到精內涵、抓重點,多整理、善歸納,以及善于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來幽默化、具象化體現數學中的抽象概念。
參考文獻
[1]龐敬文,張宇航,王夢雪,et al.基于微課的初中數學智慧課堂構建及案例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6(5):65-71.
[2]范美菊.基于微課的初中數學智慧課堂構建及案例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教研版,2017(10):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