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櫧愔
摘 要:“核心素養”背景下的中學美術教育新形勢下,教師要轉變觀念,注重探究式、問題情境的創設,學習美術知識與技能的運用方式,做好學生美術思維方法引領,為其素養的積淀和形成做基礎工作。
關鍵詞:美術教學;核心素養;五要素;學習能力
2019年很多有關“核心素養”的講座,感到內心很受觸動。什么是“核心素養”?“核心素養”即“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具體落實到美術學科,專家們提煉出了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五個核心素養。這一理論將成為美術教育的核心概念,引領中學美術教育進行發展和變革。那么又該如何去培養中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下面結合自己談談我的一些理解和體會。
一、關于圖像識讀
怎么從圖像中發現更多的知識信息,和別人傳達的觀念、想法、情感和意圖呢?圖像識讀素養源于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每一個學科都有其立科之本。回到美術,沒有視覺就沒有美術,圖像識讀是最基本的美術學科素養。從圖像中提取知識信息,和他人交流觀念,想法情感和意圖,就是圖像識讀的過程。舉個列子,提起課徒稿名篇,那么當屬明朝李流芳所繪制的《芥子園畫譜》。這本書內容十分豐富,在幼年我曾拿到一張《芥子園畫譜》的梅花,雖然只有一張,但是我看到第一眼,其實就是在圖像識讀,內容梅花,那是幼年最初淺的認知。到后來我才知道這是芥子園里的一頁,內容實在豐富,作為里流芳他本人也是一位出色的畫家。若干年以后我知道了他的繪畫筆觸有著文人風氣,妙哉動墨,他的繪畫筆觸有著文人風氣,儒雅清新,在用墨上他擅長焦墨與淡墨交互使用,從而更好的突出畫中之景,實現畫面與意境之美的融合。這里包含了美術表現,審美判斷,我想核心素養的五大方面應該是相互聯系的,斷然沒有說一塊領域和另一塊領域有很明顯的分界線。在這里我對墨梅的理解,我覺得五塊內容是一個長期過程。
這里還有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幼年看的書對我的一生是影響很大的,芥子園的墨梅,在我第一次拿到毛筆的時候開始我的實踐,事實上并沒有畫的很好,但是因此我對中國畫有了揮之不去的強烈向往,筆和紙之間和墨之間的千絲萬縷的聯系,太奇妙了。我很好奇他是怎么樣的一個人,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下呢?接受了怎樣的教育,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完成了《芥子園》。這里是不是就是文化理解了,李流芳可不僅僅局限于繪畫,他很喜歡挑戰自己的藝術境界,萬年的時候,他徹底從仕途中脫離出來,潛心研究藝術,并融合自己的審美素養以及自己的詩書畫等藝術基礎,開始轉戰園林建造藝術的學習。
二、核心素養下美術知識與技能的運用方式
福建師范大學余文森教授曾說過:“核心素養強調的不是知識和技能,而是獲取知識的能力并形成的品格、素養。”如何將美術教學引導到對學生的思維方法引領的高度,可以為其素養的積淀和形成做基礎工作,這才是核心素養時期美術教學的本質。
1.把美術教學活動變成“大膽猜想——小心求證”的探究過程。
教師在教學時,應創設寬松的氛圍,為學生留有提出假設、研討方案、沉思默想、操作討論的空間,支持他們不遺余力地去探索、去驗證。例如,在教學《芥子園》——圖像識讀中你看到了什么,課堂討論異常激烈,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大膽猜測,產生了強烈的探究欲,通過討論練習,知道了繪畫中的點線面,大有文章。知道了這些再看整圖,一幅畫,一個故事,一段情感。
2.把美術教學活動變成“大膽嘗試——迅速發現”的探究過程。
機靈的推測,大膽的嘗試和迅速的發現,往往是創造性思維飛躍的結果。課上,我們不妨進行這樣的過程:先嘗試練習——看書自學——小組討論——得出新知。在這個過程中,使學生覺得自己是學習的主人,體會由自己發現的快樂。在教學“巧用身邊的材料”時,學生提供了各種材料:有紙杯、紙袋、包裝盒、紙筒等等的手工藝作品,讓學生欣賞,并鼓勵學生自己嘗試去練習。學生在自己摸索的過程中,收集相關資料,互相討論交流,了解更多知識。整堂課波瀾迭起,每個學生都積極嘗試,積極參與,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經歷了一次探索、求知的歷程,實現了美術“知識與技能”的轉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花費了很多的時間,我想也收獲了很多,這里更過的是核心素養中的創意實踐。
三、如何檢驗教學成果
“核心素養”時代我們教師應該如何檢驗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呢?教師在授課的時候,要思考在實現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培育的美術課程時,就要看是否改變了美術課堂教學的方法,是否挪移美術教學的重心,每一位學生在一節課之后究竟有哪些收獲。
美術課程絕不是僅僅教學生畫出一張畫、做出一個泥塑、剪出一張剪紙作品,美術課程需要解決的是訓練孩子們獨特的思維方法。這一思維方法只能從人類歷史上無數創造(包括藝術作品)中獲得。當學生能夠在小學、初中、高中的美術課程里,將自己積淀的美術思維方法用于他的其他課程學習和日常生活處理問題的方法時,當他們能夠基本做到藝術化生存的時候,那么,“核心素養”的目標才算是真正地達成了。
一節40分鐘的美術課,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教師傳授的東西也是有限的。恐怕也沒有哪位教師能夠說自己在短短40分鐘的一個課堂中,能夠令學生們把剛學到的美術知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具體能力。所以,我們要嘗試從海量的美術文化信息里,檢索出可用于課堂的,促進學生心身發展的材料。我們必須打破“知識與技能”的形式上學習的枷鎖,從中釀造出能夠提高學生素養和能力“營養液”以及創造性的思維方法。把有限的課堂時間,投放到學生美術“核心素養”培育的指引中。
對于新的教育與課程形態的到來,我們都需要“不斷調整自己的態度,不斷地學習、思考和討論,拼命追趕”,以最終“穿過彌漫的塵埃,攀上疾馳的課程改革之車。我們教師在與每個學生相遇的時候,要試著潤澤他們的心靈;在每節課進行美術教學時,要學會帶著“鐐銬”跳舞,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真正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