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琳栗
摘 要:在老齡化社會各種效應撲面而來的時候, 城市的老齡人口空間設計需要盡快起而應對, 單純“無障礙”的設計思路已經相當局限, 普遍使用的設計出發點亦需要進一步嚴格考證和持續更新。四合院作為具有老北京傳統建筑特點的文化產物,它代表了老北京人的一種獨特情懷,也體現了北京這座具有悠久歷史古城的城市魅力。所以在日新月異的今天,將人文關懷,尤其是在設計中考慮老年人實際需要,將其賦予建筑本身以及居住環境,這樣的探索和更新是有極大意義的。
關鍵詞:無障礙設計;人文關懷;適老空間
一、老年人居住環境改造需求的滿足
(一)北京傳統四合院內居住人群構成的老齡化現狀
2016年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為15003萬人,近十年65歲及以上人口逐年增加,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人口紅利的消失,意味著人口老齡化的高峰即將到來和創造價值的勞動力減少,因此,養老問題的嚴重性和必要性浮出水面。目前,在北京傳統四合院內,居住人口的老齡化現象尤其突顯。由于“四合院”到“大雜院”的演變過程主要是發生于建國以后、并在20世紀70年代達到鼎盛時期,考慮到在20世紀70年代生育高峰中出生的那一代人,如今基本上已經工作成家而與父母分居遷出四合院,因此仍然留守在“大雜院”內的居住者以其上兩代人居多,如此推算下來,50歲~70歲左右的居住者成為當前四合院內原住居民的主要構成者。無疑,在當代北京傳統四合院內更新改造中,這些“老北京”應當成為予以著重考慮的居住主體之一。
(二)老年人的生理及社會心理行為特征
隨著老年人的生理機能的日趨老化,隨之產生感覺機能減退,活動能力減弱,體弱多病等現象。與此同時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也不斷適應社會角色、家庭角色的變遷,如退休、喪偶;由主要角色向次要角色轉化,由此而帶來的失落感、寂寞感;需要交往、理解,愿與同階層老年人交往,同時需要子女年輕一代的尊重與關心。
老年人行為活動的地域、時域的變化:由于社會交往減少,往往局限于親朋好友及鄰居,空間活動地域減小,活動半徑約220~250米左右;出行時間減少,呈現短時間、高頻率特征。此外,更加關心自身健康,對于居室采光要求提高。
二、北京傳統四合院建筑空間折射對老年人居住環境的不適應性
(一)北京傳統四合院內建筑空間與居住生活之間的不適應性
宏觀而論,北京傳統四合院中,很少考慮到特殊功能用房的尺度問題,建筑的規模大小主要是依據宅院主人的身份及房間主人的身份。在這里,理念生活的表達明顯優先于實際生活的需求。微觀而言,各使用房間的尺寸大小并不依功能不同而有所相應變化,客廳、臥室、餐廳、書房、廚房、衛生間等功能空間的面積及位置也往往與實際需要不相符合。老年人絕大多數是失能及半失能群體,對于此類人群傳統建筑空間居住的便捷性、安全性、舒適性和歸屬感就顯得極為重要。
(二)不完備的建筑功能所引起的居住舒適度的局限
“供人居住”在某種程度上雖然是北京傳統四合院的基本功能,但并非是其主要功能的集中體現。對于老年人居住群體來說,服務功能空間的不完善,例如沒有為廚房、廁所安排適當的位置將造成居住流線的不暢通,不但增加了老年人多余的活動量,造成不便,而且大大增加了不安全因素;其次,老年人對于氣候條件的不適應性非常強烈,北京的冬天滴水成冰,風沙也大,所以戶外活動極少,大多限于室內。
三、傳統四合院內滿足老年居住群體“行為模式”需求的改造設計
伴隨著生活模式的轉變,老年人對于居住空間的要求也必然發生相適應的變化。因此在建筑設計環節,老年人的居住不僅應當滿足普通居住要求,而且要從老年人的心理、生理和實際困難及需求出發,合理組織空間及其相互關系。在傳統四合院內,創造出能夠使老年人健康、安全、方便、舒適地生活于其中的居住空間環境。
(一)滿足老年人基本生理功能需求的改造設計
年人由于生理老化,腿、腳活動靈活性逐漸下降,因此應合理實現無障礙性改造設計,包括解決室內外地面高差、增設扶手、衛浴空間改造、滿足輪椅通行尺度等問題。尤其須特別應注意在其起居空間內對于四合院內常見的門檻應該適當取消。
(二)室內外交通流線上的無障礙改造設計
傳統四合院庭院的檐廊及游廊等室外交通空間內、以及正房與耳房等彼此相通的室內居住空間內,往往存在著一步高差,同時交通流線上的各門下部也都設置有門檻。因此改造中,對于一些位置上不必要的室內房間之間的高差以及門檻,可以盡量予以取消,以實現交通流線上的無障礙設計。
(三)對于熟悉環境依戀的心理需求滿足
傳統四合院內,古樹勾欄等莫不承載了那些老年原住者的種種記憶,因此在更新改造當中,合理的保留這些既有的傳統院落環境并使之融入到新的建筑空間中去,不僅可以借之提升空間品質,而且可以為居住者、特別是那些老年人營造出一種“依稀如故”式的心理舒適感。
(四)無障礙功能空間的改造設計
功能空間的尺度要求:各主要功能空間的建筑使用面積應當滿足無障礙設計要求同時,這些空間內的狹窄場所,應當滿足殘疾人輪椅的通行及回轉要求。無障礙廚房及衛生間等基本生活服務功能空間的改造設計:在四合院內的衛生間改造設計中,應當按照無障礙衛生間及廚房的規范要求進行改造設計;或者在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部分實現并為日后的繼續改造預留可能的條件。
結語:作為中國這個具有深遠文化淵源國度的六朝古都,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無疑正處于城市化進程的最前沿;與此同時,這就意味著其歷史城區的傳統民居建筑——即北京四合院的更新改造也正面臨著相當嚴峻的局面。在逐漸適應老齡化的今天,適老空間的改造與更新應注重于適老空間功能的多元化。集空間結構、流線組織、藝術烘托于一體的設計細節多元。并以此在一定程度上調節老年人的心理失衡感,調動老年人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潛能,倡導老年人互助等“發展性功能”。因此,四合院適老化設計展現的是一種以可持續發展的眼光。在現在的住宅設計中解決未來可能產生的問題,從建筑領域提出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危機的解決方法,增強居住空間適老化設計與更新當前的時效性和未來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