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維導圖是由英國心理學家托尼·博贊(Tony Buzan)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一種整理思路的方法。它是全面調動左、右腦的一種學習和表達方式,其呈現的是一個思維過程。本文將結合譯林小學英語六下Project1 Being a good student教學實例,闡述如何在復習課中運用思維導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以更好地達到復習課的教學目的。
【關鍵詞】小學英語;復習課;思維導圖
【作者簡介】劉婧,江蘇省南京市小行小學。
思維導圖是色彩豐富、形狀多變的圖畫,無形中就會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在復習課上運用思維導圖,讓學生緊緊圍繞中心主題,讓學生圍繞主題發揮聯想,同時板書讓整個思維可視化。這樣,學生的思維更加開闊,知識點更加系統,復習更加有效。
一、創設情境,導入復習話題
課一開始,和學生共同演唱歌曲This is the way.
T: Do you wash your face everyday?
Ss: Yes!
T: How many times do you wash your face?
S1: Two times.
T: You have a good habit.
然后讓學生自主改編歌詞,用同樣的曲調演唱,學生選擇替換的歌詞有brush your teeth, go to school. 演唱結束,師生對話 When do you ...?對于已經具備了良好習慣的孩子,教師加以表揚“You are a good student!” 接著導入這節課的話題Being a good studet. 同時把它作為思維導圖的中心詞寫在黑板上。
二、思維導圖,梳理復習話題
導入復習課的課題之后,教師問學生“Do you want to be a good student?”幾乎每個孩子都想當一名好學生,教師接著追問“What makes a good student?”請學生用“A good student should/shouldn’t/ must/ mustn’t...”這個句型談談對“好學生”這個概念的理解。
Ss: A good student should finish his homework early.
A good student should have a healthy diet.
A good student should help others.
A good student should cross the road when there is a green man....
在學生各抒己見的基礎上,教師和學生一起將學生的理解加以歸納和提煉。在梳理話題的同時,教師在黑板上進行板書,將圍繞中心詞進行思維的擴散,如下圖:
Project的教學就是通過將前幾個單元的話題進行有機地整合,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系統化的復習。思維導圖的形式恰恰滿足了整合話題這一需求,有效地幫助師生搭好復習課的框架,簡單明了,同時讓學生的思維不局限化。
思維導圖式的框架搭好之后,讓學生進行小組活動,內容為選擇1-2個話題,和小組同學談論,然后把句子寫下了。在小組反饋時把學生寫滿內容的紙張貼在話題的旁邊,這樣既有框架又有內容,讓整個思維導圖式的板書更加立體。
三、借助思維導圖,充實復習話題
帶著學生們對“好學生”這個概念的理解,接下來去評判書上的人物Amy和John是不是好學生以及說出具體原因。
T: John wants to be a good student. Can you make a poster about the topic and tell others “How to be a student?” What can we write?
經過學生的討論,組成了制作海報的框架,也是運用思維導圖呈現的,如下圖:
這種基于思維導圖制作海報的方式也讓這節復習課更加充實,學生在復習課上也進一步提高了語言水平和語言運用能力。
運用思維導圖進行復習課的教學,不僅可以將相對獨立的話題有機地融為一體,還可以在教學中讓學生的思維得以發散和創新,進一步提高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提高復習課的學習效率和質量!
參考文獻:
[1]譯林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三年級起點)六年級下冊[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
[2]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朱智賢.思維發展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吉桂鳳.思維導圖與小學英語教學[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