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此文中分析了在小學數學中研究性學習的應用特征、應用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以及研究性學習在教學實踐中的積極作用,以期為相關探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小學數學;思考
引言
新課改在不斷深入地進行,課堂教學的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同時,也是最關鍵的改革內容。在新課改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在發生著改變,由接受性學習漸漸轉變為研究性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對研究性學習更感興趣,因為這一學習方式,更容易激發其學習熱情,更有助于其知識鏈的延長和拓展,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會感覺到非常愉快,學生在快樂學習的同時,自身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1小學數學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特征
1.1實踐性
實踐性是研究性學習最基本的特征,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創新思維得到了強化,探索能力得到了提升。所謂的研究性學習,指的是在教師的指引之下,學生自己動手、自己實踐、自己動腦、自主學習。比如說,在教授“正方形、長方形”時,教師可先將事先準備好的圖形照片借助多媒體展示給學生,然后再引導學生結合自己在實際生活遇到的物品圖形進行鑒別。研究性學習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在實踐中感知數學的奇妙,進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1.2開放性
研究性學習要面向的是全體學生,而非個別優等生,不管是后進生還是優等生,研究性學習均能針對于每個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同時,還可結合學生的具體發展狀況,提出針對性的學習要求。還是以“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學習”為例,每個學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認知和探索,有的學生量文具盒,有的量書桌,還有的同學自己從家里帶來道具(牙膏盒)進行測量,亦或是自己做一個道具進行測量等等。因此,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并沒有統一的標準,學習的整個過程和學習的結果有著非常強的開放性。
2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研究性學習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
2.1師生之間的關系要正確、科學地處理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要積極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重視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自主探索、思考和學習。自主實踐和選擇是“研究性學習”在小學數學課題中成功應用的關鍵。學生擁有每種問題的絕對選擇權。在小學數學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在發揮自己的引導作用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要從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選擇數學教學課題;二是,在探究課題時,要結合不同課題選擇多樣化的探究方式,例如:學生自己探索、學習小組探索、班級集體探索等; 三是,在探究課題的時候,要結合自身經歷確定探究的原則和方法。
2.2把握好課堂教學環節
教師要科學控制課堂氣氛,在教學過程中做到有收有放,這也是成功課堂的具體體現。“研究性學習”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同時,也是教學課堂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他們的作用重要且關鍵。但是,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尚小,自控能力較差,且隨意性很大,因此,在研究性學習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幫助學生穩定課堂紀律,營造積極的課堂氣氛,不然,課堂很容易產生混亂的現象,教學效果也會大打折扣。這對于教師的課堂操控能力、異常情況應對能力而言,都是很大的挑戰。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假設教師自身的功力不足,亦或是應對措施不科學,課堂氣氛就很容易混亂,教師的威信也無從談起,課堂教學的效果也是極低。
3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積極作用
3.1讓傳統的學習方法得以改變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模式,它要求教師不是將問題的答案直接告訴學生,而是指引學生積極發現總結問題、分析解決問題。這對于以前的“填鴨式”接受性的學習方法而言無疑是一種突破。實際上,不管是接受性學習還是研究性學習,二者僅是相對的概念層次,從學生的個性發展而言,上述兩種學習方法都是學生所需要的,這兩種方法在學生的認知學習過程中起到了相互輔助的作用。只是,接受性學習方法限制了學生的自主思考和自主創新,學生的學習過程是非常被動的,同時,也失去了自主探索的權利。新課改要求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一定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為教師,能夠發揮好自己的引導作用就OK了,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一定要注意做到少講少說,積極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多動手實踐、多動腦思考,從這一角度講,研究性學習一定要積極應用到小學數學的教學實踐中。
3.2轉變課堂教學現狀
優秀的教學課堂,應該是氣氛活躍的,在課堂上,學生的興趣倍增、自信十足。小學數學是十分嚴謹的,同時,它具有非常強的知識性和邏輯性,假設,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們的教學方法、方式不夠科學,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很低。新課改要求要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位置,鼓勵學生勇于參與到教學實踐中,這樣就避免了教師使用“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學生在教學實踐中也感受到了自豪,他們將更加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在整個參與過程中,學生的自信心、學習興趣都會得以提升,將有越來越多的學生積極參與其中,課堂氣氛也將隨之活躍。學生在積極、活躍的教學課堂中會體會到更大的樂趣。在問題探索的過程中,假設學生遇到困難,教師一定要科學引導,但同時要注意,不可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3讓學生的各項能力得以培養和提升
確定學習方法是學習數學的本質,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分析、解決問題,這一過程可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思考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都能得到較大的提升。研究性學習的本質就是思考,這一過程不是教師強行將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是學生在思考中不斷摸索、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整個學習過程就是學生探索的過程,在日常教學實踐中,我們會發現學生的思維擴展空間是非常大的,同時,學生通過思考還會得出多種多樣的問題解決思路,這一過程對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將會很有幫助。
4結束語
目前,在國內外,研究性學習的相關研究工作已經深入開展,教師可以將一些先進的教學經驗引薦到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同時,融合先進教學觀念,突破傳統填灌式教學方法的限制,另外,教師的綜合素質也要切實提升,綜合考慮當地學校的教學情況,切不可生搬硬套他人的成功經驗,這就需要在小學數學實踐中一定要做到因人、因地而異。
參考文獻
[1]張正武.研究性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年06期.
[2]田金鳳.研究性學習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小學教學參考》,2018年21期.
作者簡介:班滿紅(1972.02-),女,漢族,河北省蔚縣人,本科,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