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加林
摘 ?要:本文立足于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從“創建趣味性課堂,提高學習興趣”“打造探究式課堂,培養自主能力”“利用現代化課堂,擴充吸收效率”三個方面出發,對如何構建高中數學高效課堂展開了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高中數學;高效;課堂教學
數學是高中學習的一門核心課程,因此建立高中數學高效課堂的任務迫在眉睫。數學課堂的效率高低能夠很大程度上決定學生們數學成績的好壞,這就要求教師主動升級自身的教學模式,著力于開設富有趣味性、探究式、現代化的課堂,提高課堂的教學水平。然而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只側重了“教”的方面,忽略了學生們“學”的進度,反而降低了課堂的效率;還有題海戰術等教學方法不再適合當然時代教育背景等等。針對這些弊端,本文將談談怎樣構建科學有效的高中數學課堂。
一、創建趣味性課堂,提高學習興趣
高中數學的復雜凸顯為高理論性和高抽象性,從而促使學生產生學習動力的方法,主要在于能夠讓學生對數學學習有著濃厚的興趣。對此教師要善于營造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擴充學生感興趣的課堂內容,讓學生從“不想學”的學習態度轉變為“我想學”,進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例如,“函數”的知識在高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是相對比較難把握的,教師可以用有趣的“繞圈子”作為教學開頭。故事是這樣的,在某個城市里面有一個著名的廣場,同時在廣場的一端有著一座雄偉的教堂,此外教堂前面經常有游客來這里做一個神奇的游戲:用一塊黑布蒙住眼睛正對教堂,從廣場的另一端向教堂走去,看誰能夠看到教堂的正門?這個廣場的長度只有175米,但是卻沒有一名游客走完以后可以看到教堂的正門,統計發現游客們都走了弧線或者是向左右偏斜。這個涉及到“函數”的神秘游戲直到1896年被挪威的一名生物學家所揭秘,長年累月導致人們的生活習慣,其中一條腿邁出的步子要略微大于另外一條腿伸出的步子,而正是由于每一段很小的步差x,導致人們走出一個關系半徑為y的大圓圈。這個有趣的數學小故事,激起了學生對函數的好奇心和興趣,從而提高了課堂效率。
二、打造探究式課堂,培養自主能力
探究式課堂的創設也有利于高中數學高效課堂的建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教師要發揮好自身輔助的作用,幫助學生主動投身于數學探究之中,提高學生們的數學素養;同時學生也要提高自身警覺性,嚴于律己,在課堂上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加深自己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實現高中數學高效課堂的目標。
例如,在學習“數列”這一部分的知識時,教師可以采用疑問教學的模式對學生加以知識的普及,以增加課堂上案例的啟發性。例題可以是“已知數列的通項公式為a=pn+q,其中p、q為常數,請問這種數列是否一定是等差數列?如果是,其首項和公差分別是什么?”,還有“如果一個數列是等差數列,同時又是等比數列,那么這個數列有什么特點呢?”通過提問的方式增加了題目的探究性,給足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去自主學習,再加上學生自身的探索和分析“根據等差數列的定義,要判斷a是不是等差數列,只要看是不是一個與n無關的常數就可以了。”以及“當一個既是等差數列,又是等比數列時,這個數列的公差應該為0,應該為1,即該數列是常數列,也就是a=c(c是常數,c≠0)。”通過這種探究式課堂的開展,大大提高了學生對課本知識的了解程度,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符合高中數學高效課堂的教學方向。
三、利用現代化課堂,擴充吸收效率
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漸普及,多媒體技術等現代有效的教學手段逐漸融入了高中數學課堂。多媒體教學,避免了教師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對于概念和模型的抽象講解,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一些高中數學的邏輯變化過程,大大提高了教學深度和學生掌握程度。另外,利用多媒體可以聯網便捷的特性,教師可以適當拓展課外教學內容,擴充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廣度。
例如,在講述“直線與方程”的過程中,教師可先提出問題“求過點(2,1),且在兩坐標軸上截距相等的直線方程”。這道題的標準答案應該是直線方程x+y=3和x-2y=0,但是在通常情況下,學生的解題思路里面往往會忽略了截距為0的這一種情況,從而不能得到完整的正確答案。此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投影展示該題中坐標的變化,描繪解答過程,進而加深學生們的解題印象,確保下次考慮充分再進行解答。緊緊抓住多媒體技術的直觀性強的特點,才能讓學生更容易提高對知識吸收的效率,同時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積極性,真正意義上達成高中數學高效課堂的目的。
綜上所述,高中數學趣味性、探究式、現代化等的課堂教學,都是影響課堂效率的因素。教師要努力升級自身教學觀念,致力于打造多元化的高中數學課堂,進而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同時,學生也要珍惜課堂時間,努力吸收課堂內容,提升自身的數學素養,讓自己的能力得到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孫琳琳.高中數學高效課堂的探討[J].中學教學參考,2012(34):74-74.
[2]陳民.探討高中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J].2015(9X):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