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習的起源離不開對問題的提出,而問題又是選擇知識的前提條件,同時也是掌握知識的必經途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出于培養學生探索知識和創新思考的目的,要創設一種問題的探究式學習模式,來為學生提供多方位的學習條件,從而達到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培養要求。
關鍵詞:小學語文;基于問題情境;探究式學習
引言:
學習的過程可以簡單的概括為“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的動態過程。同時根據新課程改革中倡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合作探究能力的要求,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模式也應相應作出調整,從為學生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出發,通過基于問題解決的探究過程幫助學生集中課堂注意力,培養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體系中進行發散思考,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
一、基于問題的探究式教學模式概述
基于問題的探究式教學模式是以問題探究為基礎的一種學與教的活動。由教師創設特定而有效的學習情境,促使學生通過獨立自主地思考,積極主動地“問(提出相關問題)——親(親身參與實驗)——做(動手操作)——查(開展調查)——集(收集與處理信息)——表(表達想法)——合(合作交流)”的探究活動,研究出一種或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然后進行結果的活動匯報,并整理獲得的知識和反思存在的不足,從而獲得能力發展、情感升華,養成一定的探索精神,并提高創新能力的學與教的過程。
二、基于問題的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應用原則
(一)依據情境性原則創設問題探究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創設真實或模擬的環境,使學生進行切實的感受,融入到有效的課堂氛圍中,從而在問題情境中進行思考,并通過有趣的情境完成探究,最終解決問題,獲得知識的運用與遷移。
(二)依據實踐性原則創設問題探究
解放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做到自己動手,在實踐過程中獲得知識,完成學習任務是教師創設課堂問題探究必不可少的環節。通過實踐性的問題探究活動有利于學生對教學內容更好地理解并直觀的感悟學習材料的重點,得到鞏固和深化。教師在創設實踐性的問題時,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及其協作能力來進行深入探究,從而促進生生之間和諧發展。
(三)依據開放性原則創設問題探究
我們可以發現語文知識源于生活實際,同時小學語文學科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結合。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從生活的實際角度進行教學設計,利用開放性的原則,根據各種各樣的的條件資源如時間資源、空間資源、人本資源等創設問題,讓學生進行調查探究、討論等方式來解決問題,完成學習目標。如《花鐘》中,教師可以利用校外的資源,打破空間限制,帶領學生到當地的植物園或者花場進行實地學習,讓學生在開放性的體驗中完成對問題“什么花什么時候開?”的探究,從而獲得實際直觀的知識,而不是單單從教室課堂上呆板的記住知識。在學生進行開放的實地學習后,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回歸課本知識,以防學生在體驗中偏離,以此達到對內容花開規律更牢固的理解。
(四)依據自主性原則創設問題探究
不論教師出于任何目的都不應該插足學生的思考,更不能強迫學生跟著教師自己的思路走,否則會使學生思維固化,形成思維定勢,養成事事依賴于教師的習慣。因此教師在創設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時應該注意學生的獨立自主性的發展,不能事事包辦,要圍繞學生開展教學,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進行思考,自主參與解決問題,而教師則在學生無法解決問題時提供適當的方向性的建議。如《桂林山水》的一文中,教師在開始教學時,可以抓住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來啟發學生,通過讓學生對名句的思考,提問學生可以提出哪些問題。這時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桂林山水有著‘甲天下’的贊譽?”然后使學生根據自己提出的問題,立足文本進行閱讀探究并從中發掘問題的答案:山:奇秀險;水:靜清綠。從而完成問題的解決。這樣基于自主性原則的問題探究有利于學生進一步對課文優美詞句的理解。
三、基于問題的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學習策略
一個真正發揮問題探究式教與學的課堂,離不開作為主體的學生的真實參與,學生要真正達到通過問題進行探究獲得知識的目標,就必須完善學習策略。
(一)做中學
教師不僅要為學生創設多種多樣的情境、提供實踐任務活動、形式開放的課堂,更要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學習材料,為學生的“做”中體驗打好一切基礎。如《認識廣告》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各類的廣告標語材料,引導學生對這些廣告材料先進行探究。然后帶著學生自己發現的“這些廣告有什么特點?怎么分類?”等問題,進行收集整理分類,并表達與分享自己的想法,從“做”中培養其口頭交際能力、寫作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在完成這一問題探究之后,引導學生根據前面獲得新知對廣告進行評價并設計新的廣告,完成從自主到合作的探索,通過實際的“做”來解決問題培養思維的過程。
(二)樂中學
針對學生能否在問題探究中的對“獲得的”和“已有的”的知識經驗建立起合理的聯系,完成知識的“遷移”的學習任務,可以在為學生提供“樂”的機會中實現,通過身心愉悅的學習體驗,解決難題,養成學生在“樂”中學的學習策略,從而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如在繪本《這就是二十四節氣》的閱讀課中,教師可以創設游戲“節氣常識知多少”的大比拼,向學生提供機會來精讀繪本,根據游戲的問題進行探究,從中發掘相關的知識。在游戲中體驗樂趣,獲得知識的積累與合作競爭意識的培養,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熱情。
(三)思中學
教師出于培養學生善于從問題中思考、探究、解決的能力的目的,要為學生提供、創設一系列的資源及條件來使學生在“思”中學,通過理性的“思”達到知識的建構。如《狼牙山五壯士》一課的學習中,學生沒有類似的生活閱歷,很難從課本的文字中體悟其精神內涵。因此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校外的條件,如去烈士館參觀等,來激發學生對其思考及感悟。
四、結束語
傳統的“教師照著課本教,學生只跟課本學”的教學模式單一乏味,無法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探究的欲望。而基于問題的探究式教學模式,則是通過創設情境、提供實踐機會、形式多樣開放、學生獨立自主的設計來鼓勵學生勇敢地、積極地提出質疑,并對問題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最終解決問題,實現教學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種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 喻凡.例析基于問題解決的語文閱讀教學[J].江西教育,2019年27期
作者簡介:
勞雪映(1999.01—),女,漢族,廣東省湛江人,廣東省湛江市順德區嶺南師范學院 小學教育專業 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