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亞娟
摘 ?要:興趣作為一種內在情感,是保持行為持續產生的內部驅動力,也是獲得自我效能感的動力機制。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學生的學習興趣主要從課堂學習過程中得來的,因此,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師值得關注的話題,本文對此展開了研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習興趣;創設生活情境;構建游戲場景;開展操作活動
小學階段是數學學習的啟蒙階段,也是學生興趣產生的關鍵時期,由于小學生的心智還未成熟,面對數學知識,往往存在著一定的好奇心,這時教師如果沒有抓住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只是以教學任務為主要的教學目的,往往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長此以往,也會將學生僅存的一點興趣扼殺在課堂教學中。因此,教師應運用符合學生心理需要的教學方式,以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本文筆者以小學數學作為切入點,從“創設生活化的情境、構建游戲化的場景、開展操作化的活動”三個方面對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進行分析與探究。
一、創設生活化的情境
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日常生活,目前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往往忽視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而只是“教教材”,這樣不僅導致了數學學科失去了其自身的應用價值,還造成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漸降低。由于小學數學的知識屬于基礎性的內容,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結合這一特點,創設生活化的情境,使學生體會數學知識價值的同時主動產生對數學知識學習的興趣,從而建立表象的認識。
在進行“比一比”教學時,為了使學生了解高矮、胖瘦、長短等含義,并學會運用比較的思想解決問題,首先運用多媒體投影技術,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展示學校里兩棵樹的照片,由于學生每天都會從那兩棵樹身邊經過,對此并不陌生,這一場景吸引了學生的注意,也讓學生融入了一個熟悉的場景中,由此,提出問題:“這兩棵樹哪一棵長得比較高,說出你是如何比較的?”學生對兩棵大樹的比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回答:“兩棵樹都生長在地面上,我是通過觀察得出第一棵樹比第二棵樹更高”,在此情況下展開接下來的教學活動,因此,生活化情境不僅使學生產生對問題的探究興趣,還有利于學生對比較這一方法產生初步的認識,從而達到有效學習的目的。
二、構建游戲化的場景
由于小學生的思維還處于具體形象化階段,面對抽象的數學知識時,常常產生思維的偏差,長此以往,學生就會逐漸對數學學科產生刻板印象,興趣的培養也自然無從談起,甚至造成他們對數學的學習產生畏懼心理。因此,游戲化的場景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還能夠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內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
在進行“認識位”教學中,為了使學生能夠準確地認識左右的位置,并能按照方位要求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首先構建一個游戲化的場景,組織學生開展“指鼻子、指眼睛”游戲活動,隨后提出:“先將你的小手放到鼻子的位置上,伴隨著口令指向具體的位置,鼻子—耳朵—眼睛”,隨之提出:“你們表現得真棒,都指對了,難度升級了,你們敢不敢挑戰?”學生們興高采烈地回答:“敢”,再次提出:“準備,鼻子—左眼—右耳—鼻子”,有些學生的小手不知道指向哪里,在這一情況下,引入了“左、右”這兩個方位詞,因此,游戲化情境不僅能夠引起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幫助他們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三、開展操作化的活動
由于小學生對周圍的事物存在一定的好奇心,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空間,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自主體會知識的形成過程,還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此外,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逐漸產生對數學知識探究的興趣,從而達到內在情感的升華。
在進行“分一分”教學中,為了使學生根據實物的特點,能夠動手將實物進行分類,從而學習分類的方法,首先將學生分為若干組,把課前準備好的紅色、藍色、綠色這三種不同顏色的小棒分發給學生,并揭示本節課的主題:“將手邊的小棒進行分類”,學生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動手操作,每個小組的學生都表現出高漲的熱情,并積極地投入到小組操作活動中。一段時間后,請每個小組代表進行總結操作的過程,學生們都是不約而同地回答:“按照顏色分類,將小棒分為三類”,因此,開展操作化的活動不僅使學生產生學習的熱情,還能夠通過親自動手思考體會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領會數學知識和方法。
綜上所述,興趣作為驅動行為最活躍的心理狀態,不僅可以打破抽象與枯燥的數學知識本身,還可以增加學生對數學的學習動機,使學習活動順利的開展。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創設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場景中感受數學知識的價值,并且結合具體內容,構建游戲化的場景,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體會知識的形成過程,同時,也應開展操作化的活動,讓學生發揮主體意識,從而不斷地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許文軍.如何培養小學數學學習興趣[J].祖國,2017(4):181-181.
[2]柏艷艷.小學數學興趣培養及學習方法摭談[J].中國農村教育,2019(8):4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