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通過道德與法制的教育形成一個良好的人格,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也不是簡單通過以上幾種做法就能養(yǎng)成的。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共同協(xié)調,實現(xiàn)學生全方位的健康成長。尤其是在道德素養(yǎng)與法律意識這一塊,更需要我們社會上所有人對他們進行熏陶,才能讓他們更加健全且充分的養(yǎng)成法律與道德的意識。在今后的道德與法治教育課堂中,老師除了對學生進行最基本的道德情感滲透之外,還不能忘記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宗旨的教導。老師自己也應該在道德和法治這兩者之間進行不斷的探索,形成更高效的融合,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法律規(guī)則意識與道德情操。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法治教育;融合思考
法治化社會,人人要學習法律。學生學習法律要從小開始,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直接關系到法治教育的結果。因此,在小學課堂上就需要開發(fā)出新的教育教學模式,聯(lián)系小學生的成長需要結合著框架教學進行法治教育。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與法治教育的融合是建設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與法治教育融合實施途徑核心概念界定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與法治教育融合實施途徑核心概念界定最早可追溯于我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普法規(guī)劃。至今為止,我國社會已經(jīng)處于第七個五年規(guī)劃階段的末期。自普法運動的三十年發(fā)展以來,我國全社會各個階層在黨的領導下統(tǒng)籌兼顧地對法律知識進行了深入的宣傳與落實。通過循序漸進地推動全民普法活動,逐步構造出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的法律普及框架。而在2014年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報告中,我國“法治教育”厚積薄發(fā),歷經(jīng)近四十年的發(fā)展,終于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與法治教育融合實施途徑核心概念的階段性特征進行了一次完善的闡述。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與法治教育融合途徑的過程演變分析
法治教育是隨著我國社會各項事業(yè)的復蘇而開展。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整個社會處于一個百廢待興的關鍵時期,此時,我國對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與法治教育融合途徑并沒有一個完善的概念,乃至對于其中道德與法治、法治教育兩個元素認知不足,而此時我國對于國外的教育經(jīng)驗也并無深入研究過。因此,在這一特殊時期,我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與法治教育是以小學生學校、家庭等生活環(huán)境作為開展范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與法治教育融合途徑則是使得公民從兒童時期開始培養(yǎng)法律與道德的主觀意識,并將其作為以后轉化為具象化的實踐與表達能力。通過這種轉化,可以對我國往秩序性的法治社會發(fā)展道路上起到極大的推進作用。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與法治教育融合途徑不僅要對其界定與概念有一個清晰的認知,還需要與時代緊密聯(lián)系。
二、關于完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與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
(一)重視政策機制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的配套與完善
政策機制是維系社會秩序、推動事物有序發(fā)展的重要管理工具,因此配套與完善的政策機制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與法治教育融合的實現(xiàn)過程中,不僅能在學校外部保障融合的實現(xiàn)效果,還能在融合過程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里提供支持點。例如,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應該如何將法治教育落實,教師與學校應該如何操作等環(huán)節(jié),都離不開配套與完善的政策機制支持。政策機制不僅能確保法律的權威性,還能通過對法治教育落實的反響,在深層次上保障法治教育評估體系的完善。通過反響與完善兩個環(huán)節(jié),國家與社會可以觀察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與法治教育融合過程中的不足之處,并執(zhí)行有效的教育手段或通過調整合適的教育目標及時做出反應。
(二)凸顯實踐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的關鍵性作用
凸顯實踐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的關鍵性作用,學校與教師可以通過增加校內(nèi)實踐活動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培養(yǎng)與引導。而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由于其執(zhí)行成本低,受益人數(shù)大,而成為許多學校進行法治教育的首選模式。但傳統(tǒng)課堂教學途徑對教師負擔較大,而許多學生通過課堂對于法治概念仍然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tài)。這使得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并不是法治教育的最優(yōu)選擇。而通過凸顯實踐教學,教師可以通過在課堂上設計活動、模擬法庭等方式,鍛煉學生邏輯組織能力與闡述思考能力,并達到法治教育的目的。
(三)巧妙運用多媒體技術
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多媒體技術早已走進課堂,并得到廣大教師的青睞。課下收集相關資料,精心制作課件,有計劃、有目的進行。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演示相關圖片、視頻,有滋有味繪聲繪色進行法治教育,多媒體技術帶動了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現(xiàn)代化,巧妙地在教學中滲透法治教育,諸如導入新課、新課講授、鞏固練習等環(huán)節(jié)科學運用。運用多媒體技術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之生動化、形象化。
(四)建立法律威嚴,實施溫暖教學
法律是威嚴的,每一個人的行為都需要遵守法律的相關條例,那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需要讓法治教育靈活的展現(xiàn)出來。教師對學生做法治教育的過程中可以將法治教育和興趣知識有效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對法律有一種憧憬和學習的欲望。教材中的故事類型非常多,教學也是主題確定,另外還會有漫畫、繪本等。讓教師運用高質量的故事提升課堂教學氛圍,學生切實感受主題和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也讓法律更加溫暖的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增強法治教育的實踐性和綜合性,讓學生在接受法治教育的同時,還可以感受到法律的溫暖。學生養(yǎng)成和建立良好的法治意識,才可以讓學生包含家長在生活中認真地遵守公共秩序,進而側面提升自己的道德素養(yǎng),成為國家合格的守法的小公民。
結束語:
法律和道德對小學生來講是一種比較抽象的概念,想要小學生初步的認識需要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尤其在小學階段應該依托道德與法治課的開發(fā)和構建,比較高效并且充分地幫助學生形成較為良好的法規(guī)意識和道德情操。所以,在實際的對小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的教育中一定要聯(lián)系課程、社會、家庭進行三者的共同教育。并且要注重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注重情景的創(chuàng)設,進行更高效的道德法治教學。
參考文獻:
[1]馬秀娥.關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和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9,33(03):177-179.
[2]高雅玲.淺析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2019(13):72.
[3]章樂.道德教育與法律教育的融合及其限度——兼論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道德教育與法律教育的關系[J].課程.教材.教法,2019,39(04):34-41.
[4]張雷鳴.基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與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J].基礎教育研究,2017(11):71-72.
作者簡介:
毛琴琴,女(1984.7-),漢族,浙江省寧波人,本科,寧波市奉化區(qū)錦屏中心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道德與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