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森躍
摘 ?要:在綜合實踐活動教學中,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受主觀或客觀的因素,還存在一些問題。本文著重想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是在綜合實踐活動課堂上,該怎樣關注小組合作學習中那一部分被我們忽視的“弱勢群體”,尋找探求解決的途徑。讓他們也能插上合作的翅膀,在綜合實踐活動課堂真正展現他們的聰明智慧,享受實踐的魅力。
關鍵詞:綜合實踐;小組合作;弱勢群體;解決途徑
一、小組合作學習
隨著新課改步伐的逐漸推進與深入,以往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嚴重的與新課改目標脫軌,已遠遠不能適應我們教學改革的需要。現當下開展的小組合作學習正適應這個要求,為我們的課改及其傳統教學方式的轉變提供了一條捷徑。
在綜合實踐活動教學中,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受主觀或客觀的因素,還存在一些問題:活動中,我們往往側重于關注學優生或者大膽積極的人,但是,活動小組當中的很大一部分成員卻被我們無情地忽略了。我們把這部分人暫定為課堂中的“弱勢群體”。
二、弱勢群體的定位
本文中的“弱勢群體”并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社會學中的概念。它既指綜合實踐活動小組中的一兩位后進生即學困生,也包括在綜合實踐活動小組合作當中,教師沒有關注到的那一部分學生,是相對于學優生和課堂上的“活躍分子”來說的。
三、弱勢群體的分類
(一)后進生或學困生型
一個班級的學生,因為受家庭及自身努力等因素的制約,成績有好的,也有相對來講落后的,水平參差不齊。這類學生自己學習比較困難,小組合作正好提供了一個“優生帶學困生、學生教學生”的平臺。但是,畢竟后進生學習基礎薄弱,一節課40分鐘時間比較短暫,要想在課堂上短時間內達到所預期的目標,也是不太樂觀的。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時,對于老師來講,要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培優補差”,在重視尖子生培養的同時,更加重視后進生的轉化,讓他們參與到綜合實踐活動小組中來。
(二)紀律松散,學習態度不端正型
教師對于這部分學生,是最“頭痛”的。他們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他們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沒有認真的學習態度,沒有為之奮斗的學習目標,“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鐘”是他們最真實的寫照。他們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之中,尋找不到樂趣,提升不了自己對學習的興趣,更加不敢奢望享受學習的快樂。并且,做任何事都憑借自己的高興,經常要與老師唱反調。在綜合實踐活動小組合作學習中,高興時,有可能會參與活動的討論;不高興時,常常擾亂秩序,自以為是。
(三)懶動腦筋不思考型
在活動小組中,有一部分學生經常等著組長或者老師,不進行獨立的思考。不愛動腦筋,喜歡吃“現食”。對于活動中出現的問題,或者小組要展開討論的問題,他們不熱衷于質疑,不喜歡刨根問低,不樂于探究,反而傾向于人家的結果。這一部分學生缺少思考的過程,也失去了享受這一過程所帶來的快樂。
四、關注“弱勢群體”,探求解決途徑
新課改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綜合實踐活動倡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生活中實踐。倡導學生的主動學習、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因此,在平常的綜合實踐活動中,我們要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要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健康快樂的學習,并且在學習中健康快樂的成長。那么,如何關注那一部分被忽略的“弱勢群體”?讓他們積極融入到小組合作學習當中來,人人參與,個個展示,體驗成功,享受快樂。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探求解決的途徑:
(一)了解學生參與實踐活動時合作學習的能力差異
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時,小組合作的成員是根據合作學習理論中要求的“異質性”所確定的,即“組內異質,組間同質”,以落實培優轉困的目的,提高小組活動的成效。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某些方面(比如想法)學生會變得具有同質性。這時候就需要改變小組的成員。因此,教師在分好組后,要不間斷的觀察學生在活動中的成長變化,及時捕捉孩子的進步以及小組成員之間的參與。每一個小組的成員,能力都存在差異,就像我們的五個手指頭,有長有短。我們不能以同一個標準來衡量小組里的每一個成員,互相幫助,取長補短,才是小組合作的目的。如果教師忽視合作學習當中,學生的能力差異,那么小組合作是實行不久的,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就會失去小組合作的意義。我們實行小組合作學習,為了讓小組內的優生直接間接的影響或是幫助小組其他成員,讓他們也能參與到實踐活動當中來,提高活動的效率。
了解學生參與合作學習的能力差異,讓所有學生都積極投身課堂之中,在合作之中收獲成長。
(二)科學合理地組建學習小組
小組合作實行得好不好,實踐活動開展得成不成功,關鍵在于有沒有合理的組建學習小組。科學合理地組建小組是小組合作學習的前提。分組可以根據全班每位學生的學習水平、表達能力、組織能力、合作能力、身高、性格等多種因素來進行分組,使他們組內互補、組間平衡:1類成員——學習程度較高(各方面表現都很不錯);2類成員——學習程度中等;3類成員——學習程度偏低;4類成員——學習程度處于1類和2類之間;
這樣的分組,讓每一個小組內既有學困生也有中等優等生,就能形成一個良好的幫助鏈。如果能真正將小組分組落實到位,成員之間安排得當,學習小組就能有效運作起來。
(三)多給“弱勢群體”創造展示的條件和機會
由于一些客觀因素的存在,我們工作在第一線的教師往往對優等生關注的更多,而忽視了學困生的成長。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在實踐活動中,教師盡可能多地放手,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展現自我。教師也不要吝嗇,多贊美、多稱贊,培養他們的自信力。
作為一名小學教師,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時,將小組合作學習有效地融入到學生當中,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同時,在活動小組合作學習中,樹立學生自信,有一個良好健康的心理。幫助學生定好位,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合作學習當中,真正發揮合作學習的作用,讓綜合實踐活動真正地“活”起來,促進每一位學生健康地成長。
參考文獻:
[1]張玉民.新課程教師組織合作學習和創設教學情境能力培養與訓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