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祿
摘? 要:在當前的時代發展過程中,我國教育行業發生較大的改變。在當前新課改的理念和觀念下,我國的教學形式發生較大的變化。在當前的授課過程中,應當以學生為中心展開教學。實踐教學是當前新的一種教學形式,其理念和教學方式發生較大的變化,對當前小學課堂有一定的益處。筆者根據自己的觀點闡述了關于實踐教學相關內容,以供教師進行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方式;實踐研究
引言:
在當前的教學理念下,小學數學教學不僅需要注重學生們知識的掌握情況,更要讓學生們通過課堂的學習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這不僅有利于他們未來的學習,更能符合當前的教學需求。為此,教師應當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通過深入研究,及時轉變自己的教學形式和教學理念,從而將課堂效率提高,優化教學方案,提高授課質量。
一、教學形式上的轉變
由于傳統理念的影響,課堂上的教學往往以教師為核心展開,而且其教學手段比較單一,只是單純地向學生灌輸一些知識理念和公式運用方法。而且在教學評價也重視的內容不夠全面,只是單純記錄一些關于教師的講解內容。在傳統的授課當中,許多教師會要求學生們對公式進行“死記硬背”,然后再利用配套的習題讓學生們展開訓練,學生將公式代入到習題中即可。這樣的教學理念根本無法激起學生們對學習的興趣,而且也不符合當前的教學理念。為此,教師應當及時的改變傳統教學理念,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們自行展開學習。在當前的教育理念下,對于學生們在課堂的一舉一動都十分重視,即便教師講得天花亂墜,學生們不感興趣也難以將數學內容掌握。需要通過不同方式激起學生們對學習的興趣,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可以利用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活動,或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展開,讓學生們對學習的內容展開探討,并通過討論和鉆研對數學內容生成興趣,從而能夠提升學生們的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負責引導和指導,以及為學生們的學習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將傳統的“講課”轉變為學生們的“實踐”課堂。教師可以設立相應的問題以及其他內容,為學生們創造一個學習氛圍。例如,在學習四則運算后,教師可以在課后為學生們布置一個小作業:某同學想要買汽水,已知商店賣汽水類型為2元3元4元,但買2瓶4元的汽水可以送一瓶2元汽水,買兩瓶3元汽水可以返1元,該同學當前有48元錢,應當如何搭配能夠讓該同學喝到更多的汽水?通過設立這類型的問題來引導學生們對問題進行研究,題型內容非常貼近學生們的現實生活,而且內容也能夠匹配學生們的學習內容。讓學生們自行展開探討,應當如何搭配,如何運用所學過的公式內容來進行解析,從而讓學生們通過實踐的探索找到正確的解題思路。
二、教學觀念上的轉變
由于傳統教學的影響,大部分家長和比較重視學生們的學習成績,而且經常拿學生們的成績來評定學生的學習狀況。這種錯誤的理念也導致教師比較重視考試成績和測試分數,經常拿大量的時間去讓學生們對相應的知識和公式進行練習,從而忽視學生們各方面能力的培養。而正確的學習方式是讓學生們重視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學習明白知識的由來以及正確的運用,從而形成較好的記憶,通過靈活的運用提升自身的思維變換能力以及邏輯解析能力。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首先需要對學習知識概念進行理解與概括,隨后還要著重學習相關的基礎內容,最后能夠在各領域靈活運用其知識內容,實現思維上的轉變,才是當前最為正確的學習方法。例如,在學習《周長與面積》的過程中,通過教師的教導和指導,大家都知道周長公式為長加寬的和乘以二,面積公式為長乘以寬,而且相關題型同學生們也能夠正確掌握。但教師如果讓學生們通過身邊現實的內容來舉例出面積與周長的表達形式,則會難倒90%的學生。這說明學生們的學習過于機械化,只是套用公式和數據。這樣的情形之下,如果將提醒稍作變動,學生們可能會對題意的內容不夠了解,進而找不到正確的解析思路。其實,身邊有許多類似的例子。我們可以將籃球場看做一個長方形,籃球場的邊界線則是長方形的周長,而籃球場內球員可以活動的面積則是長方形的面積。教師應當讓學生們掌握學習的方法和理念,并不是公式的套用和數據的計算,應當從教學的觀念上進行改變,從而實現高效的教學,進而達到實踐教學的真正目的。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教育不斷改革的情形之下,我國的教育理念發生較大的變化,傳統的授課形式難以滿足當前的教學需求。教師和家長都應該轉變相應的理念,重視學生們的學習過程中。為此,在當前的教學形式下,教師應當找到更為適合學生們需求的教學策略,采用豐富的教學手段,提升學生們的綜合學習能力。實踐教學是當前的新型教學形式,需要教師不斷去完善和改進,從而更好地展開高效教學。
參考文獻:
[1]張屹,白清玉,李曉艷,朱映輝,范福蘭,謝玲. 基于APT教學模型的移動學習對學生學習興趣與成績的影響研究——以小學數學“扇形統計圖”為例[J]. 中國電化教育,2016(01):26-33.
[2]陳桂南,張敏,黃建英. 基于BBS的小學課堂教學新運用[J]. 中國電化教育,2014(12):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