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宏榮
摘? 要:書是知識的載體,生活中離不開書籍,學生從小就要養成愛讀書的習慣。怎樣讓孩子愛上讀書?可以從這幾點做起:培養閱讀的興趣,創設閱讀的情境,教授閱讀的方法,強化閱讀的意識,進而讓學生愛上讀書。
關鍵詞:培養興趣;創設情境;教授方法;強化意識
書是知識的載體,是不可替代的。莎士比亞說過:“生活里沒有書籍,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讀書的習慣是可以培養的。怎樣讓孩子喜愛讀書,我是這樣做的。
一、培養學生對閱讀的興趣
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過,閱讀教學首先需要的是對于學習習慣的培養。閱讀教學之目的,我以為首先要養成愛讀書的良好習慣。怎樣才能讓孩子們愛讀書呢?我認為,先要刺激孩子們對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打心眼里愿意去讀書了,閱讀才能有效果。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字詞都還沒有認全,讓他們去讀書,可能會遇到很多困難。這時,我采用的方法是:家校聯合,通過聽故事、講故事來讓孩子們愛上讀書。我今年帶的是一年級,為了讓孩子們愛上讀書,新學期的第一次家長會,我就給家長們布置了任務:每天抽出十五分鐘時間進行親子閱讀,為孩子讀故事。同時推薦很多適合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們閱讀的兒童讀物。讓孩子們在故事中成長,從故事中汲取營養,同時也增進了親子之情。為了激發孩子們的閱讀興趣,我在學完拼音的時候,就鼓勵孩子們讀故事給同學聽。每個星期一的下午,我會可用一節課的時間,請孩子們輪流上臺為其他同學讀故事。為了把故事讀得通順,孩子們利用課余時間,自己先把故事讀熟。這樣堅持了一個學期的時間,他們的識字量也在不斷增長,有的同學已經能認識很多字了。這時候,我鼓勵同學們脫稿上臺講故事。為了增強聽故事的效果,我允許講故事的同學在故事講完之后,可以向同學們提幾個與故事內容相關的問題。這下,說故事的講得更起勁了,聽故事的同學也聽得更認真了。現在,我們班不再需要我每天說,孩子們大都養成了看課外書的習慣。
二、創設閱讀的情境
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從而影響了閱讀的效果。為了提高閱讀質量,在閱讀過程中,創設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營造一種良好的閱讀氛圍,顯得尤為重要。為了給孩子們營造書香味,我搜集了有關讀書的格言,制成了精美的宣傳欄張貼在教室里,讓學生在教室里看書也能沉浸在濃濃的書香中。設立班級圖書角,圖書角中的圖書擺放整齊有序。圖書可以從學校圖書館中借,也可以讓孩子們把自己讀過的書帶來,放在圖書角的書柜中,和同學們一起讀,分享讀書的樂趣。下午的活動課,可以組織同學三五成群地坐在教室里讀自己感興趣的書。
學校的長廊里綠樹成陰,下課了,總有一些孩子靜靜地捧著圖書,坐在那兒,美美地讀上一兩篇自己喜愛的故事。為了激發孩子們熱愛讀書,我班定期舉行“讀書交流會”,請愛讀書的孩子給大家分享最近讀的好書,讓孩子們每天都氤氳在濃濃的書香中。
每個班總有幾個不喜歡讀書的孩子,為了激發這部分學生讀書,我會和這些孩子們一起交流讀書心得。我先選擇一本優秀的讀物,布置這些孩子去讀。當然,我會先認真讀完這本書,然后和孩子們一起交流探討書中的情節、內容。讓孩子們感到原來讀書是這么的快樂,這么的富有情趣。現在每當一本書讀完,這部分孩子總會跟著我后面問:“老師,我們現在再來讀哪本書?”每次聽到這樣的問題,我總會在心里偷著樂。總算皇天不負有心人,讀完了幾本故事書,這部分原先不愛讀書的同學,變得積極了起來。
三、教授閱讀方法
小學生的課外閱讀“得法于課內”。也就是說,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我是這樣做的:一是讓學生掌握各種閱讀方法(自由朗讀、默讀、分角色讀、精讀、略讀、品讀等),并能根據閱讀環境、閱讀時間、閱讀內容采用相應的閱讀方法;二是指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閱讀;三是指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靈活閱讀。
四、強化自主閱讀意識,提升閱讀能力
在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中,教師或家長會給孩子布置一定的閱讀內容,要求學生按時完成,而且會用提問、背誦等方式去考察、評價孩子們的課外閱讀情況,致使很多學生把閱讀當作任務來完成,減弱了學生的閱讀興趣,限制了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對此,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不對學生的閱讀學習制定“條條框框”。可以在閱讀前,設置幾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引導學生深入了解閱讀內容。這不僅有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而且能夠保證讓學生的閱讀活動圍繞閱讀目標進行。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老師不過多干預,只是起到引導作用,并靈活采用相應的方法,逐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為學生的閱讀保駕護航。讓學生徜徉在書海中,在書的海洋里陶冶情操,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語文課程標準》《讓孩子愛上閱讀的100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