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進行,關于教學有效性的研究也越來越被教育研究者們所重視。作為高中重難點學科的數學的任課教師,高中數學教師也需要能意識到提高教學有效性對于高中數學教學的意義,并在實際的教學中,采用有效的教學調整方法,優化教學的過程。進而可以使學生在學習中有一個更好的學習體驗。基于這一點,本文對高中數學教學中,能夠提升教學有效性的方法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高中數學;有效性;教學研究
數學是高中階段的重點學科,也是在這一階段學習中的難點。在現在,有很多學生在數學的學習中感到非常吃力,而為了幫助學生達成對數學知識內容的掌握和數學能力的提升,教師在實際的數學教學中,就要能給予學生充足的援助。而在過去的數學教學中,教師的教學策略往往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突出的體現在教師的教材挖掘、教學資源利用、課后作業設計上。教師在這三個階段的錯誤行為,使得教學的有效性收到了較大的影響。所以為了實現數學教學的優化,達成教學有效性的提升,教師就要能將其重視起來,采用有效的教學策略,提升教學的效果。
一、深入分析教材,提升備課有效性
教材是教師教學中所使用的最重要的工具,其具有很強的權威性,教師在高中階段的教學也都是圍繞著教材來進行的。但如今在教學中出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一些數學教師盲信教材,在備課階段進行教學設計時,只是簡單地將教材中的知識內容按照教材的排版設計記錄里下來,且其中所選用的例題也都是從教材例題中直接摘錄下來的,沒有結合自己學生的特點來進行教學內容的選擇。而這就導致教師的教學設計并不是非常適合學生。教師要能明白,雖然教材具備很強的權威性,但每一個版本的教材都是被應用到一個大區域的教學中的,其在設計時所考慮的是學生的普適性。所以若教師不能在教學時對教材進行個性化應用,那么在教學中就會使得課堂死板,影響教學效果。基于此,教師就要能做出改變,在教學中要能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對課本排版進行調整,加入有效的教學實例,增強教案的實用性。
例如,在進行“交集、并集”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就要能在課前對本課的內容進行深入的研究,通過網絡搜索等方式去尋找一些與交集和并集相關的實際案例。在搜索到相應的案例之后,再對本課的排版進行探究。在其過程中,教師要能根據自己學生的總體認知情況與思考習慣來安排導入設計,然后在預設所要創建的教學情境,為教學做好準備。
二、利用教學資源,提升授課有效性
在教學設計的工作完成后,教學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將來臨了。授課是教學活動的主要體現,且實際的授課過程永遠不會一絲不差地按照教師的教學設計來進行。基于這一部分,教師在實際的授課過程中就要能隨機應變,依據學生所反饋的信息,及時對教學過程進行調整。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能將身邊的教學資源有效的利用起來。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工具可以直觀的展示一些抽象內容,對于數學的教學很有幫助,基于此,教師在教學中就要能將其有效利用起來。
例如,在進行“棱柱、棱錐和棱臺”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就要能將身邊的教學資源有效的應用起來。教師在教學中要能明白,作為立體幾何內容的組成,這一部分的知識若想讓學生透徹理解并不容易。且由于圖形的抽象性,對很多空間思維能力較弱的學生來說,本章知識的學習更加困難。基于此,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工具來開展這一課內容的教學。利用多媒體的展示功能形象的展示幾何體的結構,使學生分析不同幾何體的獨特特征,使其對相應的內容加以理解。
三、重視作業設計,提升鞏固有效性
作業也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是對學生課上所學知識內容的鞏固,相應的作業設計的有效性也會影響到教學的有效性。學生在課上通過聽講和參與掌握了知識,若不能在課下通過作業實現鞏固提升,那么學生所掌握的知識也就只是單純的表面內容,無法真正被學生所利用。基于這一點,教師就要能將作業設計重視起來。由于學生發展情況的不同,教師在教學中就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來設置作業,通過不同層次的聯系達成對學生能力的綜合提升。
例如,在進行實際的作業設計時,教師就可以將作業的設計分為三種題型、三個層次來完成。第一個層次設計為低難度,重基礎,這部分題目教師要求學生將其全部完成,以實現學生基礎知識的鞏固。第二個層次設計為中等難度,重綜合,教師要求學生從中選擇一部分題目進行解決,以增強學生的綜合題目解答能力,發展其思維。第三個層次的問題設計為創新發散題,這部分題目的難度設置可依情況而定。但需要注意的是,這部分題目需要能有一個新穎的思考方向,以實現學生在解答時達成其思維的發散拓展。
綜上所述,為了達成高中數學教學有效性的提升,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要對自己的教學做出改變。教師要能深入分析教材,提升備課的有效性;有效的結合教學資源,提升授課的有效性;重視作業的層次化設計,提升鞏固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徐耀陽.關于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10):10.
[2]院剛.新課標下如何提高高中數學教學有效性[J].學周刊,2018(22):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