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
摘??要:在新課改的大力推動下,各個階段的教學都在重視核心素養的培養。其中在小學二年級開展數學教學的過程中,為了提高教學的效率,滿足新課改所提出的標準,則需要重視創新教育的開展,進而能夠優化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促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數學學習中,發揮創新教育在小學數學教學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合理開展創新教育,筆者根據自身經驗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創新教育;培養
引言:
在教育行業不斷改革的過程中,都在循序創新的理念,促使教學的效率與質量得到不斷的提升。因此,在小學數學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同時需要重視創新教學。這樣不僅能夠改善傳統的教學模式,同時能夠將全新的教學模式應用到實際教學當中,提高數學的教學的效率,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與技巧的理解,為日后的學習提供幫助。
一、創新教育的理念與途徑
要想發揮創新教育的作用與優勢,小學數學教師應該重視教學理念的轉變,并遵循新課改的所提出的相關標準,進而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效率。首先,教師應該創新備課,分析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而能夠根據學生學習的不足以及學生的強項開展針對性教學,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其次,應該重視數學教學的拓展,合理的將課外數學資源應用到實際教學當中,為學生日后的學習提供幫助。不僅如此,在開展創新教育的過程中還應該重視以下幾點:其一,應該明確創新教學的目的;其二,重視創新教學的整個過程;其三,分析創新教育的方法與形式;其四,師生合作學習的創新性;其五,創新提問等相關創新元素,進而能夠充分發揮創新教育的作用與優勢。
二、小學數學開展創新教育的對策與建議
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創新教育的過程中,應該重點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明確學生的主體位置,圍繞學生開展各方面教學。與此同時,還應該在數學教育的趣味性,合理應用多媒體設備,將學生感興趣的元素融入到實際教學當中,促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提高創新教育的效率。
(一)創設具有創新形式的情境
為了遵循創新教育的理念,小學數學教師在實際進行教學情境創設的過程中,應該重視創新的理念的融入。首先,教師應該重視新穎元素的融入,進而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在課前為學生播放與課程相關的趣味性視頻,促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思考,并帶著疑問與好奇學習本節課程。最后,還應該教學學生創新。例如在學習《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多樣化的無形拿來,并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利用不同的圖形拼接正方形與長方形,促使學生能夠進行創新拼接,鍛煉學生的應用能力。
(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問題
無論是那個階段的數學學習,都需要考驗學生的思維能力與計算能力。因此,教師在開展創新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數學,促使學生的整體學習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與此同時,還可以開展小組合作式學習,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能夠與小組成員討論,并勇于發表自身的意見。針對學習效率相對較弱的學生,其能夠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習他人的理念,進而能夠提高教學的效率。教師應該實時觀察學生討論問題的情況,針對學生錯誤的理解,教師應該及時糾正,避免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除此之外,還應該將創新的學習技巧與方法融入到實際教學當中,促使學生能夠主動探究相關創新方法,全方面發揮創新教學的作用。
(三)啟發學生開拓創新
眾所周知,小學生的好奇心相對較強,對待新鮮事物喜歡探究。因此,教師可以合理的利用這方面特點,進而為學生精心的設置問題,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并鼓勵學生開拓創新學習方法。這樣不僅能夠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當中,同時能夠滿足創新教育的標準。例如,在學習《角的初步認識》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將眾多三角圖形以及教學工具拿到課堂上,并讓學生根據自身的理解進行分辨。同時需要讓學生表述辨別各種角的方式,進而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加深學生對角的認識。
(四)合理設置創新作業
傳統作業設置的形式相對比較單一,部分學生完成數學作業的過程中并不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了解。因此,為了高效發揮創新教育的作用,教師應該分析創新作業的設置方法,進而能夠設置生活化創新作業,并與學生家長聯系,讓家長輔助孩子完成數學作業,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不同形式的作業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識,同時能夠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發揮創新教育的優勢,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實際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及時轉變教學理念,同時需要重視創新教育,進而能夠分析當前教學存在的不足,并根據使情況教學模式與方法進行調整。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學習當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還能夠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學生創設優質的學習環境,促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能夠充滿樂趣。
參考文獻:
[1]羅雯.?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學創新的實現[J].?課程教育研究,2017(26):133-134.
[2]周振大.?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0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