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明云
摘 ?要:初中化學是中學階段重要課程之一,同時也是一門具有較強綜合性與實踐性的自然學科。因為受到灌輸式傳統教學模式的制約,很多學生喪失了化學學習的濃厚興趣。同時,化學本身具備了抽象性以及理論性,長期學習會讓學生產生一定的厭倦感,造成化學課堂教學效率不高。這不符合新課程改革的相關要求,初中化學教師需要有效創新教學模式,使用合理的教學模式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從而構建高效高質量的初中化學課堂。
關鍵詞:高效課堂;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教學模式
構建高效課堂已經成為很多學科的重要工作,在初中化學中也不例外,而且初中化學對于學生未來的學習甚至高考也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看,構建初中化學的高效課堂既是落實和發展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提升的重中之重。因此初中化學教師應該重視起來。初中化學教師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化學興趣,讓初中化學課堂變得更加豐富多樣,便捷高效。
一、轉變課堂角色,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構建高效課堂就必須要改變學生的被動參與和機械接收,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體,讓學生主體參與,全程參與教學全過程,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情感與態度等的全面發展。教師要對自身與學生在學習中的角色與關系進行重新定位。傳統教學中教師是事無巨細、包辦代替一切的保姆,與學生是對立的教與學的關系。要實現師生角色的轉換,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并不是對學生完全放任,不管不問,而是要在扶和放的之間找到最佳的結合點,扶放有度,讓學生既有自主選擇的空間,同時又有教師必要的啟發與誘導,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展開有效的探究活動。因此,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與參與者,與學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站在學的角度來設計教學活動。教師要成為學生的指導者與啟發者,學生的認知是一個由淺入深的漸進過程,在探究中難免會遇到一些思維的阻礙與認知上的困難,此時教師的啟發與誘導至關重要,教師要發揮導向作用,給予學生以啟發,將學生的認知引向深處,成為學生自主探究的保障。
二、合作交流是構建高效課堂的生命線
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提倡同學間的合作交流顯得尤為重要。把班級的同學分成若干小組,分組時要做到合理,要注意男女比例,本學科學習好的與有困難的,性格外向型和內向型要合理搭配,從而能夠形成一種互補。另外,小組要定期調整,重新分組,讓學生有更加廣闊的交流空間。在遇到學習障礙時,先是在小組內部討論,然后小組展示討論結果,進而轉變成組與組之間的交流合作。學生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是很大的。教師已經由傳統的演員變成了導演,教師在這個過程中,首先要注意觀察各個小組的活動情況,發現充當觀眾的學生,要想辦法讓他變成演員。其次,要能夠發現學生交流過程中思維的火花。這些火花常表現為有哲理的話,有創意的想法,獨特的解題方法等。再次,學生畢竟是學生,他們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當大家都遇到障礙時,教師要及時地點撥。最后,教師還要能夠引導深化。學生有時可能只是滿足于解決了一些表面的問題,可能不能夠想到一些深層次的東西,老師的總結、引導還是不可或缺的。通過合作交流,學生可以相互取長補短,實現信息與資源的整合,擴展和完善自我認識。能夠學會交往、參與、傾聽,能學會尊重他人,能讓他們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個人的責任,能讓小組成員相互信任,有效地解決學習過程中的問題。
三、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是實現高效課堂的關鍵
教學中,要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可以利用“導學案”讓學生自己先學,按照老師給出的教學目標,利用課本、教學資料完成一部分學習任務。然后老師再根據學生自學的情況進行指導,讓學生根據自學中發現的問題,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此過程中教師不要過多參與,以引導為主。化學教學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從學科的特點出發。九年級化學,內容多、零散、不系統,要記的東西多,前后聯系不緊密,只有上全部學完綜合運用時才能較系統聯系。學生剛剛開始學習化學時,覺得學化學很簡單,不重視記憶、背誦,應用時造成知識上的脫節,班中兩級分化嚴重。所以教師針對這些具體情況,再根據九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積極采取策略。利用生動的實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比如:學習二氧化碳的性質時,進行“可樂噴泉”實驗,噴涌而出的可樂一下子調動起了學生的積極性;設置情景,讓學生聯系熟悉的常識和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比如:用石灰漿抹墻,再用火盆烘烤是什么道理等。
四、進行模型認知,引導學生自主思考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由于化學知識較為抽象,化學反應中涉及到的分子、原子等物質的變化,不能夠直接被觀察到,需要學生在腦海中進行想象,對學生的抽象思維有著一定的要求。許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理解上的問題,難以理解各種化學反應現象,從而對學生自身的學習質量造成一定的影響。若是能夠結合化學鍵的相關知識構建出相關的化學物質,具現化學反應的整個過程,就能夠讓學生更加直觀地觀察化學元素,理解化學反應的現象,從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時要注意用模型引導學生。例如:在學習“制取氧氣”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制作出高錳酸鉀的模型以及受熱后進行反應的示意圖,在課堂上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讓學生能夠清楚地觀察到高錳酸鉀受熱后的反應,引導學生思考為何高錳酸鉀會變成錳酸鉀、二氧化錳以及氧氣,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探索反應的整個過程。在學生完成學習后,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分解過氧化氫制氧氣的反應中二氧化錳的作用”的實驗探究環節,思考二氧化錳在制取氧氣過程中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用模型為學生構建化學高效課堂。
五、結束語
總之,化學課堂的有效教學注重課堂教學質量,力求避免無效、低效的教學,優化課堂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向課堂要質量、要效率。這樣,學生就不會認為學習化學是一種沉重的負擔,而是樂于學習,學習興趣會更高,課堂效率會更好,成為真正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劉義南.初中化學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19(69):159.
[2]魯娟.實現初中化學高效課堂教學的策略[J].新課程(中學),2019(08):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