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君
摘 要:在現代化的教育背景下,社會對綜合性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強烈,我國也提出了很多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措施和教育手段,其中以核心素養的培養為教學的核心目標。語文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四個方面: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時,教師還應把握恰當的教學策略,以加強學生對核心素養的關注,并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核心素養對自己在語文方面發展的價值。本文主要研究初中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 核心素養 培養策略
核心素養是學生未來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必備技能,在語文教學中逐漸地向學生滲透核心素養,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思想,開闊學生的視野,還能使學生達到素質教育的要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是傳統的語文教學所無法實現的。核心素養的培養其實也是蘊含在教學過程中的,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在掌握文本內容以及基礎知識技能的同時,形成核心素養是語文教學的目標。對此,本文提出了四種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策略,分別為:創設情境,構建交流語境;設計問題,培養學生思維;借助想象,促進學生創新;課堂引申,培養正確價值觀。下文將一一展開闡述。
一、創設情境,構建交流語境
不同的語境所說的話和說話的方式都是不同的,比如:當你詢問別人年齡時,如果用你幾歲了,說明對方還很年輕,而當你用“你幾歲了?”來詢問老人時就顯得很不適合了,應該用“您多大年紀了?”或“您高壽呀?”這才符合人物的特征和當時的語境。語文是充滿情感的,文學作品都存在一定的寫作背景和發生場景,在語文授課的過程中,如果僅憑教師的語言敘述,學生是無法真正體會作者當時的心境的。對此,教師需要根據教學目標,創設與教學內容相符的情境,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切實地去感受作者當時的心情和想法,這樣能夠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文章的深意,并提升語言建構能力。
二、設計問題,培養學生思維
傳統的語文課堂習慣平鋪直敘地授課,不給學生獨立思考和探究的時間,這種授課方式嚴重地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展,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不利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在語文課堂上,教師一定要注重師生互動,并以設疑的方式,引發學生思考,鼓勵學生發言,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樣才能使學生始終緊跟教師的教學思路,并使學生在思考中獲得更多啟發。比如:《桃花源記》是一篇文言文,相對于現代文來說比較枯燥,也比較難得,所以,為了使學生能夠一直投入在學習當中,筆者要求學生一邊聽講,一邊回答問題,即:1.文章按照一個怎樣的流程進行描寫的?2.桃花源是真實存在的嗎?從文章中哪些描寫可以看出來?3.作者在文章中寄托了怎樣的思想感情?4.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處于怎樣的境地?......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會一直處于思考和解決問題當中,這樣不僅有助于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還能有效地促進師生互動,營造良好的教學范圍,對于提升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有積極地作用。
三、借助想象,促進學生創新
文學本就是基于想象的基礎而發展起來的,除了人物傳記之外,小說、戲劇、寓言等體裁都是在現實的基礎上,通過作者的想象加工而完成的作品。另外,素質教育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基于以上兩點,更加確定了教師在語文授課中為學生提供想象空間的重要性。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篇閱讀在作者表達情感之余,都會留給讀者自主思考和想象的空間,這時教師一定要為學生提供想象的機會,以促進學生在想象的同時進一步拓展學習內容、提升創新能力。比如:在《皇帝的新裝》授課結束后,筆者要求學生分角色朗讀精彩片段,體會文章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動作描寫對人物刻畫的妙處,然后再談一談假如“你”在游行現場,“你”會怎么做?通過這樣的方式,既能夠使學生更深入的理解文本內容和思想,又能使學生結合文本表達自己的感悟,是培養學生情感態度,拓展文本內容的有效途徑。
四、課堂引申,培養正確價值觀
素質教育德育為先,每個學科的教師都承擔著對學生德育的教學任務,語文更是義不容辭。我們知道,語文學習的是一些優秀的文學作品,其中蘊含著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對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文本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并通過有效地教學方式向學生滲透正確的價值觀,以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和文學素養。
綜上所述,初中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階段,在初中時期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能夠有效地為學生的高中語文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語文教師應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并針對此設計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樹立自主學習的觀念,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形成較高的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姚石.聚焦核心素養,提高教學質量——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華夏教師,2019.
[2]李興龍.初中語文課堂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學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