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思思
摘要:幼兒園適應問題是兒童社會發展的一個關鍵,通常發生在幼兒剛入園的初始階段。幼兒園是孩子從家庭生活走向集體生活的第一步,面對新的生活環境,兒童會在最初的新生活中逐漸形成良好的社會態度、認知行為等。關注幼兒的社會適應,將有助于孩子們提升自信心、情感和道德品質;反之,將產生不同程度的發展障礙。
關鍵詞:小班幼兒 ? 社區早教 ? ?現象 ? 思考
如何減少小班新生入園的焦慮癥狀,讓他們盡快適應新環境,愛上幼兒園成為各個幼兒園和兒童教育工作者重視的話題之一。孩子進入幼兒園時出現的焦慮反應的程度與兒童自身、幼兒園、家長以及家園合作間都有一定的聯系。
目前,小班幼兒入園的年齡為4歲,尚未到學前年齡入園的幼兒在0到3歲。在這個年齡段孩子實施的教育稱為“早教”。早教的形式可以由父母在家結合寶寶各種發展技能的親子互動式。“社區早教”是近年來早期教育的新模式,利用幼兒園自身的教育資源,為社區提供學前教育服務,引導家長和孩子們開展有趣而有效的親子游戲活動,使其數量眾多父母掌握育兒的科學方法和技巧。當前的形勢下,只關注“教師應對已經產生的入園焦慮”不能滿足現時教育實踐的現象,只有通過探索社區早期教育的新模式,加強幼兒教育與家長的指導,促進家園合作,以緩解幼兒的入園焦慮是解決當前學前教育的新方向。
一、概念的定義
(一)幼兒入園適應
對幼兒來說,進入幼兒園是指從家庭過渡到幼兒園的新環境,可以逐漸認識到幼兒園環境的要求可以從心理上和行為上調整到接受幼兒園生活的過程,包括情緒穩定;生活中最初的自我照顧;老師、同伴交流的意愿并參與教師的活動;遵守班級的基本規則等。
(二)社區早教
社區早教是以家庭為單位,以社區為平臺,通過幼兒園豐富的教學師資,結合多元化的服務教學活動,實現多方位的早教。社區早教活動是以家庭、幼兒園、社區三位體的互動開放的教育形式展開,是正規、系統的社區早教,而非其他盈利性質的早教機構。
二、小班幼兒入園焦慮行為的因素
幼兒入園焦慮是幼兒對新環境所表現出來的一種苦惱、消極的情緒體驗,只有了解其產生的原因,才能對癥下藥,更好地緩解其入園焦慮,促進其身心健康成長。
1.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環境,家庭的許多因素都會對孩子產生重要的影響,如果處理不當,這些因素也會增加孩子的焦慮體驗。現在的生活模式,鄰里之間的孩子相對缺乏交流的機會。沒有同伴的交流,孩子們會喜歡和他們的親人在一起的時間。家長們忽視了孩子們社交互動的重要性,也忽視了孩子的能力,在新的幼兒園環境中,孩子們焦慮就隱性的增加了。
2.幼兒自身的因素
幼兒園里的每個孩子都需要獨自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挑戰。面對陌生的環境,年幼的孩子會產生非常無助的情緒,這種消極的經歷會增加他們的不安和恐懼。在馬斯洛需求理論層次理論中,安全需求是生理需求的第二部分新環境中的不確定因素。
家中,孩子們在生活和情感方面都依賴父母,幫助他們完成各種任務,甚至是父母安排的。在園,每個環節都需要孩子們自己的持續學習,快速適應新的環境。為了達到幼兒園的獨立生活要求和規則,孩子們可能會感受到挑戰和壓力。如果幼兒無法應對幼兒園的各種威肋、與挑戰,就會讓孩子們遠離威脅,加劇他們的焦慮。
3幼兒園及教師因素
幼兒園是孩子們最重要的生活場所,無論幼兒園環境、幼兒園活動,這些都會給孩子們帶來一定的影響。幼兒園教師是孩子生活中除了父母之外重要的人之一,是新環境的組成部分。因此,教師教育的態度與行為、專業素養對新入園的幼兒會產生重要影響.
三、開展早教進社區的必要性及存在問題
(一)早教進社區的必要性
(1)有利于更好地執行國家的政策和措施
國家綱要中明確強調,應高度重視嬰幼兒教育問題;二胎政策的放開,家庭與幼兒園教育的數量、教育質量讓越來越多的家長們受到關注,針對學齡前兒童的早教發展,可以說是開展社區活動最關鍵的一步。
(2)有助于緩解幼兒園的入學壓力
當前幼兒教育處于起步階段,部分0到3歲嬰幼兒受各種因素的限制,不能很好的開展早期教育。早教進入社區活動,為社區的嬰幼兒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便于更好地開展各項社區教育活動,從而降低孩子們入園的各種不適應的表現。
(3)有利于幼兒園的可持續發展
從幼兒園的資源入手,將師資中良好的教育理念融入社區早教中共享,大大緩解了幼兒、家長間的顧慮與憂患。因此,盡早開展早教社區活動,積極探索幼兒教育,是持續發展幼兒園的關鍵。
四、相關措施
(一)大力發展社區早教,促進幼兒的入園適應
社區的早期教育可以有效地促進孩子更好的適應園內生活。幼兒在入園早期,會有許多不同的表現:焦慮的分離,與同伴的困難,不遵守規則,注意力不夠集中等其他現象。因此,我們將倡導社區化早教的必要性與重要性,進一步地發展社區早期教育,使嬰幼兒們能夠初步了解與適應入園后的基本生活和環境,解決面臨的問題,為正式的踏入幼兒園集體生活最準備。這樣不僅可以減輕孩子們剛入園的壓力,提高對環境的適應程度和同伴的互動。與此同時,讓父母得到相應的教育信和科學育兒的經驗,這是父母為孩子入園工作最有力的前期準備。社區早期教育的普及和發展大家提供了幫助和針對性的指導。
(二)重視政府各部門聯合辦社區早教,促進幼兒入園適應
社區早期教育能否持續發展,直接影響到未來孩子們入幼兒園的狀態與水平差異。因此,社區早教部門應予以高度重視,促其長期、可持續的發展,讓更多0 - 3歲的兒童參與社區早教活動中,擴大社區化早教的覆蓋面比率,將社區早教常態化、落實到位,也可以采取以下做法:
1.相關負責人成立社區早教協會,建立“以社區為基礎,以當地住戶為基礎,整合社區資源和幼兒園的指導”進行家庭教育,全面覆蓋新模式。
2.開展社區早教的前期,可以共同建立了社區教育的領導團隊,并安排負責人明確分工和職責,為社區早教提供幫助與服務。
以社區打造學前教育,讓更多的孩子融入社區化教育,緩解小班幼兒入園的不適應性。通過各部門的通力合作,充分發掘社區資源,結合當地幼兒園成立正規的社區早教,與家庭教育、幼兒園機構一起為所有學齡前兒童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以保證學前教育的一致性和有效性,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新動力。
參考文獻
[1]張秀玲,吳英華,王麗英等,嬰幼兒早期教育社區服務模式的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3 (2),119-120
[2]劉鳳婷.早期教育初探[J]人口與計劃生育,2006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