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下將數學建模教學與高中生的日常生活相結合是促進數學教學發展的重要途徑。而建模通過對題目的由繁化簡,由難化易,將題目變得更加的簡單和直觀,同時也更容易上手。因此在當下,積極探索高中數學教學建模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活動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
關鍵詞:高中數學;新課改;數學建模教學
引言:作為高中教師,必須對自己以往的進行教學的教育思維、教學方式以及教學理念進行轉變,從而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式也發生轉變,讓學生數學的學習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產生聯系,進行結合。只有這樣,讓學生從生活中觀察學習數學、實際應用數學,才能讓數學真正扎根在學生的思維中,從而真正的培養、提高學生對于數學的應用意識、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而這就是數學建模教學[1]。
一、“數學建模教學”的含義及價值
將建模教學延伸到高中數學教學,就是要教師積極探索生活,選取生活中有趣、有意義的事物,從這些事物延伸開來進行教學。利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將學生帶入學習的氛圍中,吸引學生興趣,從而使學生的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和自主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2]。做到“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所謂“教學建模教學”,即是指在教師教學過程中著眼于學生所處的生活環境以及生活習慣,有機的通過教學的將數學和生活實際結合起來,把數學問題融入生活中,從而做到將數學建模教學,生活問題數學化。在生活中可以將數學方法靈活的運用,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在數學學習中,可以有效的將生活代入,利用情景教學法將知識熟記。
例1:把一筐20數量的蘋果分給甲乙丙三人,每人最少分3個,可以有多少種方法?
解析:這是一道典型以古典概型為模型的例題,采取排數列模型解答,即:
先取9個蘋果,平均每人3個,剩下的11個再按不同情況討論
①同時分1人,三種情況
②同時分2人,(1、10)(2、9)(3、8)(4、7)(5、6)五種分法,分給2個小朋友(3個選2有3種選法),分給后還可互換,共有5×3×2=30種分法
③同時分3人,有(1、1、9)(1、2、8)(1、3、7)(1、4、6)(1、5、5)(2、2、7)(2、3、6)(2、4、5)(3、3、5)(4、4、3),10種分法,分給3個小朋友,其中(119)(228)(335)(443)(551)有3種分法,其余每個有6種分法,共3×5+5×6=45種分法.
所以一起是75種方法。通過生活的案例進行模型的構建是最能體現數學的魅力,也能凸顯出模型構建對于數學解題的妙用。
二、通過建模培養學生數學興趣
高中生正處于一個活潑好動的年紀,對于他們來說,只有他們對于某一樣事物感興趣時,才有可能主動的投入到學習和認知這個事物的過程中去。而因為學習主動性,學的效果也會很顯著;而如果是被動的學習,即使他們是努力的去認真聽講,但是被動學習所產生的學習效率也是遠低于主動學習的。有著充足的高中教學經驗的老師都知道,如果教師在教學中結合高中生在生活中的實際經驗講課,即使相對復雜的概念,也會讓他們覺得熟悉和具體,從而調到他們的好奇心和探求欲,使他們主動的想去了解。而數學建模的用途非常廣泛,它能培養學生應用數學進行分析、推理、證明和計算的能力;用數學語言來對實際問題進行表達以及用普通人能理解的語言最達數學結果的能力;應用計算機及相應數學軟件的能力;獨立查找文獻,自學的能力,組織、協調、管理的能力;創造力、想象力、聯想力和洞察力。
例如:在對“函數奇偶性”這一課時進行學習的時候,可以在學生現有的基礎上來進行增加,進行教學情景的創設:
問題1:圖(1)、(2)具有怎樣的對稱關系?
問題2:能否從函數表達式y=f(x),x∈D的角度對“關于y軸對稱”和“關于原點對稱”提出值得研究的問題? (在這里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提供他們提出問題的基礎,讓學生自然提出問題。) 經過思考和考慮,可得出: y=f(x),x∈D滿足什么條件時,其圖像關于y軸對稱? 那其圖像關于原點中心對稱嗎?這樣結合各知識點以及學習實際,可以讓學生對數學建模有一個更加充分的理解。
三、總結
總之,高中教學中的數學建模教學,高中老師應該在教學中將多種方法相結合,做到教學相長,通過學習來更好的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學習能力以及思維能力。在高中數學課教學上,將生活作為培養學生數學學科能力和知識的關鍵方法和途徑。讓學生將生活和數學相結合,可以幫助學生培養和提升興趣。在當下數學學習新環境下,作為數學教師,要緊跟當下數學學習的潮流,利用、結合多種教學方法來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水平。
課題:本文系惠州學院-惠州教育局共建國家教師教育實驗區2018年度教師教育研究專項課題(基礎教育部分)課題《新高考模式下的高中數學教學策略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立項號GJ:2018YB33
參考文獻
[1]王新文,柏藍.素質教育背景下數學建模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C]//十三五規劃科研成果匯編(第四卷).2018.
[2]王寶艷,王新剛.數學建模思想和方法在數學教學中的滲透[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1(8):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