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成苗
摘? 要:議程設置主要有兩個方面的核心思想,分別是問題議程設置和屬性議程設置。問題議程設置指,傳播媒介通過長時間、突出和集中報導使受眾的注意力集中于某一類議題。這是議程設置理論第一層次的精髓。第二層次的關鍵是對議題進行屬性設置,解決如何報導的問題,議題設置者會根據既定理念和特定框架對議題的多種屬性進行篩選和過濾,選取符合框架的屬性進行指向性報導,來達到影響受眾對此類議題的理解以及后續行為的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實質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一種信息傳播關系,同樣為達到理想化的傳播效果。故而,議程設置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議程設置;現實基礎
一、多媒體教學廣泛應用
互聯網快速發展引起的社會變化以及在此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學生在思想意識、心理特點和信息把握方面都與傳統教學方式呈現出諸多不適,因此,越來越多的高校采用多媒體與網絡教學。
多媒體與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使教師在課堂和網上同時開展教學,打破了以往一支粉筆、一張嘴、一本書的教學模式,實現了教師與學生主客體的雙向互動。它以其鮮明的教學特點、豐富的教學資源、形象生動的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在學習中充分發揮主體作用,自覺處理學習信息,建構學習體系,這樣的教育模式遠遠要比傳統的教育方式更有成效。
相比傳統教學,網絡媒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有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理論上來說,采取媒體與教師相結合的授課方式可以增加課程內容的生動性,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此基礎上才能更好地學以致用。實際上,今天的網絡多媒體技術已經相當成熟,無論是在網絡建設、技術開發還是管理運行方面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很多高校已經實現了校園網絡的全覆蓋,學生無論在教室、宿舍還是圖書館都可以自主學習和查閱相關資料,有的學校不僅可以瀏覽校內資料,甚至實現了足不出戶就能跨校學習。
二、議程設置理論功能顯著
關于議程設置理論的效果,許多國內外學者都先后進行了實證研究,均在不同程度上論證了媒體對公眾議題的議程設置效果。較早的當屬李本干、張國良等在上海和云南所做的實證研究。研究中分別將受眾和議程分為個人、社區、地方、國家四個層次,調查了前半年的《人民日報》《云南日報》和《解放日報》,以及《春城晚報》和《新民晚報》,針對報紙中不同層次的問題,通過受眾對這些問題回答的人數與這些報紙對該問題報導條數之間關系的分析來了解媒介議程與公眾議程之間的關系。經過嚴密的數據分析最后得出:在宏觀層面上,我國受眾議程與大眾傳媒議程顯著相關,并且在個人議程、社區議程、地方議程和國家議程四個層次中,與媒介議程的相關性逐漸增強,反之,其相關性逐漸降低。
之后,深圳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王曉華攜其研究生與武漢大學的博士生又對此猜想進行了更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他們將此猜想分為了三個具體的假設,分別為:“假設1,媒體關注程度高的議題,公眾關注的程度也高,兩者正相關。假設2,對于不同的議題,能否引起公眾的關注受議題來源的影響。假設3,接觸媒體程度高的公眾,對各議題的關注程度也高,兩者正相關?!彪S后他們以深圳市643個社區內的居民為樣本進行隨機抽樣,就《南方都市報》和《晶報》的內容進行了電話調查。經過專業的編碼小組進行整理和分析,結果研究表明所有假設中,假設3得到了充分驗證,假設1和假設2得到了部分驗證。由此看來,多媒體的議程設置效果不容置疑,正由于其效果顯著,該理論越來越多地應用于各大領域,包括國際政治、社會政策、高校校園、網絡輿論環境、博客營銷、重大國內外突發事件、電視節目、數據新聞等,并且都達到了預期效果。
三、高校思政教育實效不足
當前社會不斷發展使得社會大環境與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逐漸產生矛盾,尤其是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呈現出了教育內容缺乏吸引力、教育效果不甚理想,思想政治教育預期目標無法達成的狀況。其中最突出的問題是部分大學生思想問題無法有效解決,思想品德素質偏低,具體表現為:
第一,理想信念弱化。上世紀80年代末,世界范圍內掀起了一場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這場運動曾遭受嚴重挫折,使得人們對共產主義信念產生懷疑,這對理想信念形成期的大學生來說影響頗深。與此同時,西方國家加緊對中國意識形態領域的滲透,使得一部分學生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產生膚淺、片面甚至錯誤的認識。當代大學生中不乏對中國道路、理論和制度認識不健全、理解不深刻的現象,長此以往,容易造成社會主義信念和共產主義理想的缺失。
第二,價值追求功利化色彩濃重。受社會壓力和市場經濟的影響,大學生在人生態度和選擇上更加務實和理性。因為無論是選擇專業、學校還是畢業求職都事關本人前途命運,認清現實,理性對待是成熟明智的表現。在價值追求上,大學生也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大部分學生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把完善自我、實現自我作為自己的價值目標。因而其追求或多或少地摻雜著功利化色彩,存在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傾向。
第三,運用理論解決現實問題能力不強。大連理工大學的李曉虹博士曾在2016年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現狀進行了調查與分析,其中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的運用程度”兩項調查中顯示,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掌握程度較高,統計量均值可以達到4.01,但實際運用程度的統計量只有2.41。這說明在知識結構的掌握上,學生表現良好,但學習知識是為了指導實踐,明顯學生并沒有將知識轉化為行為。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一個問題,大學生學習的功利化,為完成考試、得到學分而被動學習,并沒有將其視作自身的行為準則。因此無論是態度還是行為層面都說明大學生無法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行為,用于指導實踐。
參考文獻:
[1]王曉華.媒體議題與公眾議題:基于議程設置理論的實證研究[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8(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