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慶栓
摘 ?要:化學是初中階段的基礎學科,初中化學教學則成為我國基礎教育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學生知識增長、探究能力和綜合素養提升等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與影響,這必須要建立在教學有效性實現的基礎上。所以,如何提高初中化學教學的有效性是值得每一位初中化學教師探討和深思的問題。本文將從優化教學目標、選擇恰當教學方法和注重合作探究三個方面出發,分析和研究提高初中化學教學有效性的基本策略和具體路徑,希望可以為廣大的初中化學教師提供有效參考。
關鍵詞:提高;初中化學;教學有效性;策略
過去,初中化學教師深受傳統教育觀念和教學思想的影響,采用了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單方面的知識傳輸,卻忽略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導致學生在這種被動的、形式化的學習中逐漸失去了興趣,整個初中化學教學也因此變得低效、無效甚至負效,嚴重抑制了學生能力和素養的提升。所以,初中化學教師必須要沖破傳統觀念的束縛,走出傳統教學的誤區,以科學的教育觀念和思想為指導,把握學生認知規律和學習特點,積極改進革新教學方法,從而真正提升初中化學教學的有效性。
一、優化教學目標,做好課堂教學準備工作
目標是行為的導向,科學的教學目標能夠指引正確、高效教學行為和活動。所以,要想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初中化學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優化教學的目標。具體來說,在課前準備階段,化學教師需要根據新課程標準、教學大綱、教學內容以及現實學情來制定、優化教學目標,包括總體目標和課時目標,保證目標不同的維度,從而能夠以此為依據和前提進行課堂教學環節和活動的設計,為教學有效性的提升做好鋪墊。
例如,在教授《原子的結構》這部分知識時,本節課程的主要教學任務是讓學生們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核外電子組成,同時了解原子結構模型的發展歷程,為了加深學生們的知識理解,筆者在課前,將本節課的內容進行歸納整理,將學習目標明確出來,待學生們認識到本節課程的主要學習目標后,學生們能夠在腦海中構建出較為完善的知識系統。這樣一來,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筆者通過優化教學目標,促進了學生的學習效果,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
二、選擇恰當教學方法,做好教學中心工作
教學方法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完成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標所選擇和運用的手段與策略,直接影響甚至決定教學的效率與效果。所以,初中化學教師必須要適當地轉變過去單一落后的教學方法,積極嘗試依據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來創新教學方法,并在學生興趣和需求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選擇,構建多元化的課堂教學模式,多方面滿足學生多元化、差異化的學習需求,喚醒化學教學的生命和活力,真正做好教學的中心工作,提升化學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授《酸和堿的中和反應》這部分知識時,本節課程的內容主要以實驗探究為主,所以,筆者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為學生們開展了實驗探究活動。上課后,筆者帶領學生們來到實驗室,并為學生們提前準備好本次實驗所需的器材,然后,筆者先為學生們詳細介紹了酸堿中和反應的知識,讓學生們獨立設計實驗,同時為學生們給予充足的實驗進行實驗探究,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們根據理論知識不斷對實驗進行完善,進而增強了學生們對知識的理解。這樣一來,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筆者通過選擇恰當教學方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注重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合作探究能力
合作探究能夠打破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下的封閉狀態,有效促進師生、生生間的互動與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探究能力。所以,初中化學教師應打破學生之間原本的個體競爭關系,遵循科學的標準和原則,將全班學生分成4-6人一組的學習小組,并確定組內成員的職責和分工;其次,教師則需要鼓勵和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針對同個問題展開討論、交流與互動,分享各自的觀點與看法,實現相互間思維的互補和資源的共享,最終在合作中達成共識,收獲理想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授《質量守恒定律》這部分知識時,為了培養學生們的合作探究能力,筆者為學生們開展了小組合作探究活動。首先,筆者將學生們分成了多個小組,每個小組6人,小組成員確定好后,筆者再為學生們布置探究任務,如下:在化學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總和是否發生變化呢?為什么在化學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總和會相等呢?任務下發后,各小組立即展開討論,經過學生們的討論與研究,學生們最終得出結論。這樣一來,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筆者通過注重合作探究,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總的來說,教學有效性的提升是廣大教師的基本目標和根本任務,同時也是推進新課程改革、發展素質教育的根本性動力。所以,初中化學教師必須要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思想,從學生的學習特點出發,積極嘗試優化教學目標、選擇恰當教學方法、注重合作探究,以此來推進初中化學教學的改進與革新,最終切實提升初中化學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齊志剛.如何提高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9(09):67.
[2]張麗.關于提高初中化學教學有效性的相關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