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杰

摘要:《義務教育教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小學是創新思維培養的關鍵階段,創新意識應該從小抓起,創新能力培養的關鍵在于樂于思考,學會思考。本文以“超腦麥斯”創意思維課程為模板,研究復旦小學學生關于點、線、形關系創新思維訓練發展。
關鍵詞: 創新思維;“超腦麥斯”千變萬化課程;思維訓練;小學數學點-線-形
著名數學家弗賴登塔爾[1]曾經說過,學生的數學知識不是教師教出的,也不是學出來的,而是研究出來的。小學生創新思維就是在研究數學的過程中挖掘出來的。“超腦麥斯”數學創意思維是起源于臺灣的數學教育模式,其堅持的根本理念是國際STEAM理念,
本文以復旦小學思維班為例,以“千變萬化”課探究復旦小學學齡處在6到8歲的40名學生思維訓練。我國著名幼兒心理與教育專家殷紅博教授[2],經過十余年的研究發現:6歲左右是幼兒社會組織能力開始形成的關鍵期;是幼兒創造性,觀察能力開始成熟的關鍵期;是幼兒超長能力結構開始建構、并快速發展的關鍵期。7歲左右是兒童多路思維和操作能力開始形成的關鍵期。8歲左右是兒童自學能力、自我控制、堅持能力、閱讀能力和綜合知識學習能力開始形成的關鍵期;是兒童欣賞藝術和美感心態萌芽的關鍵期。
根據6-8歲學生的認知發展,我們采用的學具為彩色扣條各12支(見圖1)。紅、橙、黃、綠、藍、紫六種色是視覺敏感色,容易引起小學生的注意。澳大利亞心理學家維爾納[3]研究表明:6-8歲的孩子對于事物的認識、辨別多是根據對視覺強烈感染力的色彩進行的。體積小的、易于拿取的物件應采用鮮艷的顏色。鮮艷的色彩有利于視覺的豐富、思維的活躍。適當地刺激他的興奮點,調動他的活力與積極性。小學生學具操作,可以促進直觀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培養小學生數形結合的能力。
《義務教育教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4]根據學生發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充分考慮學生階段性數學學習的特點,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制定出小學數學課程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的總目標。我們圍繞“線-面-形”的概念,制定出本節課教學目標為初步認識三角形和三角形的分類。(見圖2)
在探究前,教師和學生先制定倆個約定
①教師口令“1號坐姿”,學生回答“面向老師”。因為小學生年齡較小,課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這樣的口令能強化規范學生的行為,是學生形成行為規范的意識。
②四名學生一組,推選組長,培養學生組織協調能力和學生認真傾聽他人意見,樂于與人合作的良好心態,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趣。
學生活動一:觀察學具。扣條上有凹槽、凸點,細心的學生還會發現有英文字母
學生活動二:操作學具。單色扣條組合,一條像戒指;倆條像鱷魚嘴巴、活動角;三條像箭頭、鴨掌、三角形;四條像十字架、正方形;
教師活動一:引導拼出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認識基本圖形扣條首尾順次連接成閉合圖形,三條組合閉合圖形是三邊形(一般稱三角形),四條組合的閉合圖形是四邊形,五條組合的閉合圖形是五邊形……
小組要求:每個小組拼出6種單色三角形。
老師通過三個問題,幫助學生設計出探究所需的例子,從而明確操作目的。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探究三角形分類。
問題1:一個三角形有三個角,六個三角形有十八個角,找找看,這十八個角中哪個角大?
問題2:最大的三角形是什么色?最小的三角形是什么色?(教師引導學生固定最小的三角形將其他三角形按照大小順序扣到一起)(見圖3)
問題3:如果使用雙色,三色拼三角形,會拼出哪些不同的三角形,小組自行拼搭。
1.在小組內完成教師基本不干涉。除非發現小組內無法繼續探究或者偏離主題,才會參與指引。
2.組織學生小組匯報:首先請一個有完整三種分類的小組進行匯報。介紹分類理由,教師將小組的分類作品掛到黑板上;其次,充實例證,依次請有第一種,第二種,第三種分類的其他小組,帶上作品補充黑板上第一個小組的三種分類的例子,最后得到全班一致認可的數學發現。此時,所有小組的作品均按類別展示在黑板上。
根據小組所作三角形,將組內三角形分類,填寫任務單,并寫出分類理由。
通過顏色和長度的比較得出結論組成三角形的條件倆邊之差小于第三邊,倆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拓展延伸:上述三角形分類適合6-8歲學生的認知發展,對于更高年級的學生還可以將三角形分為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對于小學生而言,這樣一個拓展延伸學習任務極具思維含量,非常考驗學生的思維能力,這為平常在課堂上“吃不飽”的學生,提供了訓練的機會。
課堂總結:
在新授部分:學生用手中的扣條按老師的要求來擺三角形,并且做好記錄。這個過程必須得每個學生親自動手,在此基礎上觀察、發現、比較,從而得出結論。蘇霍姆林斯基[5]曾說:“在人的心理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接147頁)
(轉148頁)
教學中,我有意設置這些實際動手操作、共同探討的活動,既滿足了學生的精神需要,又讓學生在濃烈的學習興趣中學到了知識,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
總結:
學具操作是思維結果的外在表現形式。面對教師提出的任務,同學們借助學具,一次次地嘗試,失敗了再來……經歷了由盲目到找規律,由盲從到深入思考,由急于求成到細致深入,由獨立操作到主動合作的過程。數形結合,挖掘算式背后的意義,摒棄定式思維,構建創新課堂。這堂充滿頭腦風暴的數學課,讓學生從矜持走向開放,從松散走向聯合,從無序思考走向有序思考……
參考文獻
[1]付云菲.弗賴登塔爾的數學教育思想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3
[2]殷紅博,耿中津,鄭衛光.未來教育與完美人才教育學(上)[J].現代特殊教育.1997(04)
[3]陳慶飛,雷怡,李紅. 顏色、形狀和大小相似性與變化性對兒童歸納推理的影響[J]. ?心理發展與教育.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