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星
摘 要:提升學生的政治認同是發展學生政治核心素養的基礎和關鍵,只有具備了良好的政治認同素養,學生們才能正確的認識自己所處的社會政治環境,在積極健康的政治態度的指引之下理性參與政治生活,踐行政治行為。故要想提升高中生的政治核心素養,首先就要了解高中生的政治認同素養培養現狀,以政治教學措施的優化助力學生政治認同感的形成,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關鍵詞:高中政治;核心素養;政治認同
信息化的發展給人們帶來了多元文化體驗的同時也加劇政治認同上的矛盾,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也在經濟現代化轉型的刺激下愈演愈烈。而高中階段是學生政治認同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生最容易受到不良政治言論侵害的時期。高中政治是高中階段培養學生政治認同感的主陣地。要想培養高中生的政治認同素養,就必須強化高中政治課堂互動,讓學生們對政治知識的思考與探究中,正確認識我國的政治制度與政治現狀,提升自身的文化認同、制度認同與政黨認同。那么在高中政治教學過程中,我們該如何落實這一教學目標呢?我將自己的教學經驗總結成了以下三點。
1、史今對比,激發政治情感
浩如煙海的史料典籍生動詳細的記錄了各時間段中華兒女的生存現狀,蘊藏著豐富的教學資源,展示了綿長的社會發展畫卷。而對比是展示某一事物特點的有效方法,在高中政治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將民族歷史與社會現實現進行對比,可以鮮明的凸顯我國現行政治制度的優越性,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與政黨認同,激活學生的政治情感。
例如:在《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知識教學過程中,我先利用多媒體播放了西藏解放之前農奴生存現狀調查視頻,在學生們充分的表達了自己的觀影感受之后,我再次利用多媒體展示現階段西藏人民生活狀況視頻實錄,說一說西藏地區人民的生活發生了什么樣的轉變,若你是一名藏族孩子,你希望自己以上哪種環境下生存?
接著,學生們在視頻對比中,感受了建國之后西藏人民生活環境變化,探究了該變化出現的原因,在古今對比中感受了我國基本政治制度、民族自制制度和政黨制度的先進性,最大的限度的激發學生對祖國、對現行政治制度的擁護與熱愛之情。
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我以視頻對比的方式鮮明、具體、形象的呈現了不同政治制度下西藏地區經濟、政治與文化建設差距,生動的凸顯了現行政治制度的優越性。
2、主題探究,養成政治態度
當今時代是一個信息多元的時代,現代的高中生是網絡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一代,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徹底阻斷不良信息的傳播、杜絕不良信息接近高中生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因此,與其人為的給高中生搭建一座防護網,不如堅定高中生的政治立場,讓學生們在對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矛盾與沖突的反思中,發展自身的理性思維,找到沖突產生的根本原因,找準自己的立場,養成正確的政治態度。
例如:在高中政治教學過程中,我經常利用時政熱點構建主題探究活動,讓學生們在對時政問題的理性化分析中,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念,養成了正確的政治態度。
如:在“婁底市垃圾分類管理條例”提出之后,我為學生們組織了一次“你是否愿意做‘環保小使者’”主題探究活動,系統的搜集了《婁底市市垃圾分類聽證會與會代表發言記錄表》《婁底市市垃圾分類管理試行條例》等與婁底市市垃圾分類問題相關的資源,并讓學生們試著從“價值選擇”的角度出發分析不同觀點的立場,了解不同人的利益訴求。
最終在對不同觀點的討論和分析中消除了自身對垃圾分類問題的偏見,明確了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之間的關系,樹立了正確的政治參與態度,產生了濃厚的環保工作參與興趣。
3、組織活動,踐行政治行為
政治行為是落實政治認同的最終環節,只有將政治認同感體現到政治行為之中,政治認同素養培養目標才算完美實現。而要想讓高中生在政治學習過程中踐行政治行為,就要充分把握好“小課堂”與“大社會”之間的關系,精心設計社會實踐活動,整合教學資源,拓展學習空間。
例如:在《文化的創新與傳承》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先根據教學實際構建了主題探究小組,然后讓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利用采訪同學家長、發放調查問卷、查閱圖書、報刊、網絡文獻等方式全面的了解家鄉的特色傳統文化、傳承形式、傳承現狀等,并將上述內容整理成了條理清晰的調查報告。隨后繼續以小組為單位探索家鄉文化特色,以及在文化傳承過程中存在問題,說一說如何才能促進家鄉文化的發揚光大。
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我以組織政治實踐調查活動的方式創設了適宜的政治知識應用環境,讓學生們在社會實踐中建立起了政治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獲得了知識踐行機會,發展了知識應用能力。
綜述,要想發展高中生的政治核心素養,就要分析當前教育現狀,找準高中政治核心素養培養重點,以教學資源的充分挖掘和教學方式的充分利用,激活學生的政治情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態度,讓其在正確情感與態度的指引下踐行政治行為。
參考文獻
[1]王雋雋.搭建支架,培養政治核心素養[J].中學課程資源,2019(07):47-48.
[2]鐘啟良.基于時政新聞培育高中生政治認同素養的路徑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16):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