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鳳濤
摘 要:信息技術課程的開設作為培養與提升學習者信息素養的一個主要渠道,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與長期開設的價值。按照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可以得知學生的自主學習是教師保證教學效率和質量的重要保證,小學信息教師應該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本文從問題引導,促進學生主動思考,自主學習;鼓勵互動,通過交流深度理解學習以及學生互評,培養學生競爭意識三個方面,開展對學生自主學習小學信息技術的探討。
關鍵詞:自主學習;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探討
課堂是教師開展學科教學的主戰場,小學信息技術的教學也不例外,教師應站在促進學生長遠發展的角度,在信息課堂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此,教師應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提升自身教學水平,在高效教法的實施和創新應用中,讓自己對高效教法的實施適應學生自主學習的需求。在凸顯學生主體學習地位的同時,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一、問題引導,促進自主學習
要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首先教師要轉變自身的觀念,緊跟時代的步伐,確保自身能夠用正確的態度去看待信息技術教育。如在教學過程中站在引導學生學習的角色,為學生的思考和操作給予必要的指引。可以借助問題的設計與提問,讓學生在問題的指引和思考中找到正確的方向,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和操作欲望。
例如,教師在教學關于計算機自帶的畫圖工具中“曲線工具”的內容教學前,仔細分析了學生的基本學情,學生在學習了“多邊形工具“和”直線工具”等內容后,基本有了從“畫圖”軟件中自己尋找畫筆工具的能力,所以教師利用問題進行學生自主尋找功能畫筆的引導:“同學們,我們經過前幾節課的學習,已經知道了在哪里尋找直線工具,矩形工具,那么,同樣的,我們能不能自己找到曲線畫筆工具在哪里呢”,教師這樣提問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畫圖”軟件,并尋找新的功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讓學生有基本的創新實踐能力,能發現和使用教師在課堂中并未曾教授過的功能。學生在通過對教師問題的思考和在畫圖軟件中的尋找,均主動找到了“曲線工具”,并開始進行使用。“我就知道,我們班級的同學非常棒,下面我們來一起學習怎樣使用”,教師在鼓勵了學生自主思考和尋找后,鼓勵學生主動應用。本節課中教師通過用適當的問題進行操作指引和思考方向的指引,讓學生有了具體的自主學習的方向,促進了學生的課堂自主學習。
二、引導互動,促進深度學習
教師若想達到使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過程中熟練掌握信息技術學科基本知識的目的,就需要摒棄陳舊的灌輸式教學模式,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得每個學生深度參與課堂教學。注重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具體方法,通過小組學習等方式讓學生相互學習,在合作交流中實現共同進步。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計算機基本操作技能,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
例如,教師在教學“設置瀏覽器的主頁”時,為了讓學生深度了解瀏覽器的相關設置,決定利用小組合作教學法,讓學生在交流和經驗分享中互幫互助,達到自主深度學習的目光。首先,教師將學生進行差異化分組,即將不同信息素質水平的學生分為一組。然后教師通過引導讓學生有大概思路:“上兩節課我們已經通過匪類目錄查找信息和收藏網址的學習,習得了瀏覽器的相關設置都在‘設置’選項中可以找到,那么我們今天先自學一下,怎樣設置瀏覽器的主頁”。學生們經過教師的引導,開始主動在瀏覽器的“設置”選項中尋找瀏覽器主頁的相關設置,學生們在操作過程中頻繁交流互動,最終,各小組均找到了瀏覽器主頁設置的選項,教師將輸入網址的操作進行教學后,學生又在小組交流互動過程中,進行了正確的主頁網址輸入操作。總之,學生經過小組互動,在本節課內容的學習紅,均進行了自主的深度學習。
三、學生互評,培養競爭意識
小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培養,需要學生在得知自己的學習能力與他人之間有差距的基礎上,自信心被激發。所以教師可以借助學生互評的方法,將學生的作品放在一起進行比較,讓學生通過作品互相評價,培養自身的競爭意識和主動學習的意識。
例如,教師在教學“制作立體字”時,教師將學生做出的“畫圖”軟件中的立體字作品進行課堂展示。學生看到他人的作品,發現自己也能做出來,甚至效果更好。所以學生能夠從他人作品中受到啟發和借鑒,也對自己的作品進行了改進,促進學生競爭意識基礎上的自學能力發展。
綜上所述,教師要達到高效培養小學生信息素養的重要教學目標,就要意識到飛速發展的信息社會對新一代人才的自學能力的基本要求,同時站在為學生信息學科綜合素質能力發展的高度,在教學中滲透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學習的思想。通過問題引導,促進自主學習;通過引導互動,促進深度學習;通過學生互評,培養競爭意識,讓學生在自主學習意識和自主學習習慣方面均收到良好的培養,同時自主學習能力獲得良好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陳火德.小學信息技術課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華夏教師,2015(04):25.
[2]吳海艷.自主學習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的實踐研究[J].中小學電教,2015(Z1):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