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偉紅
摘 要:高效課堂作為當今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目標,可以促使小學語文教學成效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在有效課堂的基礎之上,完成教學任務和目標的效率越快,課堂教學則可以獲得越高的影響力和效益,并使學生在相同的課時內獲取到更多有益的知識。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也應該引用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從而打造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使得整個小學語文課堂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的枯燥乏味,使其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并且,由于多媒體技術豐富的表現形式,圖文并茂,聲像俱佳的特點,使得小學語文課堂更加吸引學生的目光,更多程度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打造小學語文的高效課堂。因此,本文將從多方面探討運用多媒體教學打造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小學語文;高效課堂
引言:
在新課改和信息時代來臨的背景下,多媒體教學下的高效課堂已經成為了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多媒體技術已經成為了新型課堂教學模式的主要工具之一。多媒體集聲音、圖像和動漫于一體,可以最大程度的活躍課堂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熱情,更多程度的配合語文課程教學需求,將課文中的內容更加直觀的向學生呈現出來。同時,“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也在多媒體教學課堂中得以體現,它將課堂的所有時間都還給了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更加主動和愉快的學習,從而使得小學語文課堂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而這也是小學語文課堂運用多媒體教學的原因,將多媒體技術更好的與課堂教學相融合,從而達到打造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終極目標。
一、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營造輕松環境
語文課程內容雖然豐富多彩,但是傳統的語文課堂形式較為單一,課堂氛圍也不夠活躍,那么也會使得學生覺得語文知識的學習非常枯燥,往往學生對語文學習很難提起足夠的興趣,更談不上構建高效課堂了。部分優秀的教師通過別出心裁的使用多媒體教學,則恰好解決了這些弊端,通過靈活多變的多媒體教學營造輕松有趣的學習環境,并牢牢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的充分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之中[1]。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級語文拼音“e”的學習中,為了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的了解這個拼音的讀法,并牢牢地記住它。在課堂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播放關于鵝在清澈的湖面上愜意的游戈,并時不時發出了一聲聲歡叫。與此同時,畫面上也出現了一個小女孩在湖邊朗誦著《鵝》這首故事。這不僅僅吸引了小學生的吸引力,還讓學生認識了鵝這種動物,學習了《鵝》這首古詩,提高了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能力,從而達到高效課堂的目標[2]。
二、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信息互聯網的時代,使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更好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效地刺激學生的感官,從而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小學階段的學生見世面還不夠寬闊,所經歷的事情也還很少,因此對文章中描述的場景很難能夠想象出來,教師便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呈現課文中所描述的畫面,以此來幫助學生領略文字的所蘊含的美。例如:在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草原》一課的教學中,大部分的學生可能沒有親眼見過草原的美景,因此單憑學生的想象很難領略文章中所表達的美感。教師便可以通過播放相關的視頻和音樂,并對蒙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和風俗習慣加以講解,從而充分激發學生對草原的向往。對于課文中“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等句子的理解難點便會迎刃而解[3]。
三、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促進思維拓展和交流
新課改向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打造高效課堂已經成為教師目前的工作目標之一,其要求教師將教學目標在一定課時內最大化和最優化。通過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討交流,這樣才可以使得課堂氛圍更加活躍有激情,促使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利用網絡以及多媒體技術,可以讓學生在網絡上設立一個課堂討論室,在其中允許學生進行匿名發言,分享關系課程的資料和互聯網連接等,不僅僅可以給其他同學思考的空間,也可以多人同時發表不同的意見,而教師僅僅需要把握好知識探究的方向,減少學生閑聊的時間,便可以促使其達到普通課堂所無法到達的效率[4]。
四、結束語
多媒體教學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已經成為了教學工具的重要一環,對于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對學生能夠在學習中更好的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語文教學有效性和高效課堂的構建,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相鋒, 趙軍. 有效利用多媒體技術打造小學語文高效課堂[J]. 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 2013(18):188-189.
[2]楊斌. 運用多媒體手段創設情景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J]. 快樂學習報:信息教研周刊, 2014(8):58-58.
[3]楊秋蘭[1]. 多媒體融入,踏尋高效課堂的芬芳——小學語文課堂運用多媒體構建高效課堂[J]. 文理導航, 2015(21):82-82.
[4]劉斌. 努力打造高效課堂, 全面提升教學質量——關于在新課改下建構中小學語文高效課堂學習優化設計的基本方略[J]. 新課程(上), 2013(11):5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