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芝
摘 ?要:初中數學作為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課程。新時代背景下,要構建初中數學的高效課堂,就要求數學老師創新教學方式,合理安排教學重點、難點,通過加強與學生的交流互動,提高學生在實踐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運用課堂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學習獲得感與自信心。
關鍵詞: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教學效果
引言:
初中數學有效課堂的構建是符合素質教育發展要求的。新課程理念下構建初中數學高效課堂,要求數學老師積極引導學生參與課堂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充分利用一切課程資源,創新教學方式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起點
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果,初中數學老師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起點,真正尊重并理解學生。尊重學生間的差異,真正做到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在遇到問題時要善于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初中數學課堂僅有45分鐘,初中數學的邏輯性與抽象性較強。為促使學生能夠快速、準確、高效解決問題,使學生自覺轉變學習態度,由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就要求數學老師要有效挖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點,找到合適的教學切入點,通過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交流,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其次,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數學老師可以課后布置開放式的作業,加強開放性習題與新題型的拓展訓練,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自主探究教學內容,能夠對事務進行獨立的思考和判斷。鼓勵學生大膽探索,通過加強對學生思維邏輯的訓練,促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發現解決問題的方式,在反復的解題與訓練中整理分析,總結歸納,建立符合自身認知的知識網絡結構,使學生真正理解作圖法、構造法、換元法、數形結合法以及分解法等不同解題方法在數學解題中的作用。通過加強學生的練習訓練,推動學生將新舊知識有機結合起來,融會貫通,培養學生良好的靈感,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推動學生的理性認識深化,加強對學生想象力與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
二、充分挖掘教材文本的內容
教材是鍛煉學生邏輯思維與推理的出發點,初中數學教材是許多專家共同鉆研的結果,是經過實踐檢驗的,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的,具有其他教學文本無可比擬的優勢。為有效提高初中數學的教學效果,鍛煉學生的個性思維與想象能力,創設初中數學高效課堂就要求數學老師在把握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教材的結構體系,發揮教材的基礎性作用,善于從學生的生活實際中找出共同點,以切實增強學生學習興趣與學習主動性,創設生動靈活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代入感與真實感,切實增強學生實踐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充分理解教材是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創新解題思路的前提。只有了解透教材,明確課堂的教學重點、難點,通過幫助學生了解數學概念、模型、定理、公式背后的一些推理過程,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激發學生內在原動力。鼓勵學生勇于挑戰,善于發現學生的學習潛能,通過加深學生數學概念的理解與認知,豐富學生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經驗,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使學生真正愛上數學課堂。與此同時,數學老師也應當加強教學經驗交流,增強教師間合作能力探究,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提高學生在實踐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運用課堂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學習獲得感與自信心。
三、創新教學方式
為使學生既能夠擺脫數學學習枯燥乏味的認知,提高初中數學課堂的教學效果,數學老師應當充分利用一切課程資源,通過創新教學方式使學生深入體會數學的價值與真諦。首先,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逐步引入課堂教學之中,這就要求數學老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優勢,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問題、理解問題、解釋問題,使學生感知數學的美。數學老師在創新教學方式時,要善于傾聽同學們的反饋,根據學生的認知反饋來合理安排教學任務。要包容學生不同意見的表達,鼓勵學生挑戰老師的講解思路、挑戰權威、挑戰教材,鼓勵學生的標新立異,引導學生充分理解內容、結構、思想。其次,數學老師也應當引導學生開發思維,多多動手,鼓勵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拉近彼此距離,提高自身的親和力。善于通過傾聽營造一個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提高數學課堂中的實踐比重。數學老師應當轉變只注重枯燥、抽象的理論知識傳授,關注學生發展差異,兼顧不同層次學生的吸收理解能力,以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與個性化發展。創設與學生實際貼近的教學環節,加強與學生的互動與交流,提高學生在實踐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通過分層多元化評價,有針對性地指出學生的優缺點,提高評析輔導的有效性,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通過運用課堂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真正認識到數學其實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充分挖掘學生潛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牛晶明.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改革探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9(09)20.
[2]錢瑾.淺談如何構建初中數學高效課堂[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