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衛生
摘 要: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是課堂改革的重要內容。本文根據多年教學實踐經驗,結合對一部分公開課的思考,探討如何通過激發“親師”“信道”,提升教的“效”度,鼓勵學生“四多”等,來提高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親師”“信道”;“效”度;“四多”;教學有效性
“道德,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通過處理與自身、與他人、與集體、與國家和社會的關系,而逐漸培養做人做事的穩定的思想方式和行為習慣。”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大到國家的政體,小到個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運行。由于種種原因,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效果難以提高。筆者通過總結平時的教學實踐,以及對一些公開課的思考,從以下三方面探討如何提高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有效性。
一、激發“親師”“信道”
在心理學上,興趣是指一個人經常趨向于認識、掌握某種事物,力求參與某項活動,并具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這種傾向也和一定的情感相聯系。人是有感情的動物,跟老師關系好,對老師喜歡,也會讓學生對其所教的課感興趣。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比裟軓那楦猩虾蛯W生拉近距離,教學就成功了一半。
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親其師”呢?
首先,教師要熱愛每個同學。高爾基說:“誰最愛孩子,孩子就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能教育孩子?!弊鳛榈赖屡c法治老師,更應懂得教育的方式方法。有一學生方某在學習上有困難,又很愛面子,從來不問老師,也很少與同學溝通,上課不敢正視老師,考試成績在及格線處波動,對學習失去信心。為此,筆者課余時多次找她談心,鼓勵她不懂多問,重視復習迎考。后來,她的成績開始慢慢上升,學習興趣也越來越濃,中考前還主動找我溫習,最后中考取得了理想成績。事實證明:老師的真誠關愛,學生是能感受和理解的,從而激發出學習的興趣和動力。這種動力也更為持久,甚至影響一生。這種情況下的學習自然是積極主動的,當然也會更有效。
其次,教師要平等看待同學。陶行知先生說:“唯有平等,才能將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完全消除,才會發生人格的相互感化。”有一個學生李某學習態度不好,筆者找他談話,通過交流,發現他一直認為老師偏愛學習好的學生,對成績差的不放在心上。筆者告訴他,這其實有點主觀。例如,在孩子眼里,后媽做得再好,也總覺得不夠好,因為對親媽更有感情,導致看問題有點偏了。這次談話,糾正了他的不良心態后,他不再感到不平等,對學習開始積極主動。這一案例說明:當感到不平等時,學生容易消極情緒,從而影響學習;而教師關愛學生,平等對待學生,則會促進理解和信賴,甚至形成師生依戀的情感體驗,老師的期待和希望,可以產生巨大地感召力,從而激發出濃厚的學習興趣。
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提高個人魅力?;蛘呤瞧犯窀呱?,成為學生榜樣;或者是才藝出眾,贏得學生贊嘆;或者是幽默風趣,引起學生興趣。遇到魅力非凡的老師,學生自然更有興趣學習這門課……這種例子很多。所以,提高個人魅力,對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義。
二、提升教的“效度”
所謂教的“效度”,是指從教師的角度來考慮教學怎么設定目標,怎么設計教學,怎么開展活動,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敖虒W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雖“無定法”,但也是有規律的。教學目標的選擇,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活動的開展,都影響著教學效果。
(一)重視教學目標的可測性和兼容性
教學目標如同燈塔,指引教學的方向,防止迷路,所以一定要根據課標分解教學目標,做到明確、具體,以便檢測和預計。例如《我知我師,我愛我師》的課標是:“了解教師工作特點,積極有效地與教師溝通,正確對待教師的表揚和批評,增強與教師的感情。”有一位老師的教學目標是:“情感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養成尊敬教師的良好道德品質,并嘗試認同教師職業所蘊含的價值取向。知識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教師工作的基本特點,更全面地了解教師職業。能力目標:通過教學,學生可以正確評價教師在學生知識學習和人格養成中的作用,并學會運用適當的方法表達自己對教師的感情?!痹摾蠋煹膬烖c是將“塑造”品質放在突出位置,且很多教案乃至教師教學用書上大多如此設計,但筆者卻有疑問。一是各教學目標之間是什么關系?是并列,還是其他?教學目標各層次之間是存在兼容的,若割裂開來,會使教學行為的發生缺乏指向和載體。二是目標中有一些含糊的行為動詞,如“了解”一詞,是讓學生說出、背出、辨認、回憶、選出、舉例、列舉、復述、描述、識別等方式中的哪一種?了解的范圍、程度怎樣,可能連教師都不一定清楚,這樣一來,目標達成情況的檢測也就無從說起。
那么,怎樣使教學目標明確呢?一是要用可觀察的行為來陳述教學目標,使之具有可操作性;二是教學目標要有行為主體、行為動詞、行為條件與表現程度四要素,反映出學生的行為變化和學習結果。例如“在與老師的交往中(條件),能讓學生(主體)說出(行為動詞)老師在校時間的主要活動(表現程度)。教學目標應科學兼顧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明確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這么教,著重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學習,突出情感目標的落實和達成,這樣才會使教學更有效。
(二)把握教學設計的邏輯性和梯度性
邏輯思維是一種借助概括、判斷、推理等思維方式能動地反映客觀現實理性認識事物的過程。從認知心理學角度看,6~11歲是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重要階段,而初中階段學生抽象思維在不斷地成熟中,學生已有判斷、推理的基本能力。在教學中,邏輯是否清晰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概括、判斷與推理的能力,故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重視邏輯。
教材是教學的依據和工具,而不是教學的束縛。教材只呈現了本堂課應掌握的知識點和輔助材料,并非要老師按部就班地教下去。教材中一些篇目相互間并無較強邏輯關聯性,因此在處理教材時,教師應認真分析,仔細研究,讓課堂具有邏輯性,使學生的思路得以順暢,跟上老師節奏,從而獲得學習成就感。例如,在公開課《我知我師,我愛我師》的教學中,開課教師的教學環節分別是“課堂導入——猜一猜——比一比——小組討論師生交往的意義——誰更了解老師——PK——夸夸老師——行動上愛老師”。這個流程表面看上去挺熱鬧,但整堂課思路不明晰,各環節缺乏內在邏輯,從而影響學生概括、判斷和推理,效果自然不甚理想。當時教研員建議將教材內容處理為四個有機聯系的層次:感受——感知——感悟——感化。筆者據此將教學過程分解成四個主要環節:了解老師——認識老師——理解老師——感恩老師,并將課堂的重點放在認識老師,將難點放在理解老師、感恩老師上,取得了良好效果。
“感受——感知——感悟——感化”四個教學環節,符合兩個重要原理:一是知識的梯度原則,知識的展開是層層遞進、由淺入深的;二是認知的基本規律: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由現象到本質,實現飛躍。
開課教師對教師的地位及國內外對教師的評價進行一番闡述以后,拋出問題“小組討論:和老師交往有什么意義?”學生沉默不語。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這個問題很抽象,違背了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律。如果先“感受”,再“感知”,讓學生充分了解教師的穿著、性格、品行、一天工作和教學期待,了解一些較為典型的教師事跡,將教師形象生動而飽滿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形象思維)。在此基礎上提問:1.教師的工作主要是什么?學生會較容易得出:教書育人。再追問:2.你認為和老師相處對自己的成長有什么幫助(師生交往的意義,抽象)?最后明確:學會學習(教書),學會做人(育人)。這樣的教學,把握了學生的認知特點,讓他們在高質量的形象感知后,再升華到預期的理性考慮,從而加深對道理(意義、重要性、目的)的體悟。
(三)提高課堂活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隨著課改的深入,教師在教學觀念和方式上有了較大改變,開始認識到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開始轉變問答式的課堂教學,積極探索各種教學方式,大力提倡課堂討論。但課堂討論并非包治百病,其對教學目標的達成并未起到應有作用。例如,筆者曾觀摩某市初中優質課評比,某市區選派了一名教師參加,不管是個人素質還是教學語言,他都無可挑剔,而且整堂課下來環環相扣,課堂討論也非?!盁狒[”;而某縣由鄉鎮初中教師授課,上課雖然同樣順暢,但卻是傳統的講授式教學,少了一點笑聲、一點熱鬧。按理,應該前者勝出,但評比結果卻恰好相反。原來前者的課堂無效討論多,流于形式多,而實際效果并不好。
但這并不等于要回歸傳統的講授式教學。課堂討論能發揮和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充分體現新課改的精神。我們要改變的是,課堂討論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滿堂論”代替了“滿堂灌”。
影響課堂討論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問題設置是否科學。有效的課堂討論,關鍵是要結合教材內容、教學目標、年齡特點、知識水平等,從多方考慮設置問題。其中應注意:1.問題應體現重難點。課堂討論應圍繞重難點,解決重難點,而不是糾纏于細枝末節,隨意提問,這樣的討論才有價值、有效。在《我知我師,我愛我師》一課中,有教師一堂課下來共組織大小3次討論,而真正用于討論重難點的只有2個問題:a.老師能否被代替?(教師工作的特點,重點);b.我們應該如何尊重老師?(感恩教師,難點)。2.應準確地表述要討論的問題及具體要求。討論是學生認知、理解、感悟的過程,其前提是讓學生明白討論要求。要避免問題含糊不清,例如“同學們討論一下然后我請同學回答……”課堂討論中的問題表述一般包含四要素:時間、分工、問題、發言方式。例如:給同學們5分鐘的時間(時間),前后四人小組(分工)討論“網絡上課”方式的出現,老師是否會被取代,為什么?(問題);請每小組推薦代表回答問題(發言方式)。3.關注討論后的評價與總結。學生回答后,教師經常忽略及時作出評價,且往往以“很好”“不錯”“有想法”等話語評價,不夠到位,也缺乏啟迪性,對于不準確、爭議較大的觀點未大膽指出。教師在學生回答后及時糾正和總結,對于重難點的突破和掌握非常重要,教師的評價應在生成中預設,在預設中生成,以達到引領方向、克服難點、鞏固重點、激勵學生的作用,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三、鼓勵學生“四多”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發展;要充分激發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真正動起來,才能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的有效性。
(一)鼓勵學生“多思”。也就是鼓勵學生積極動腦,思考各類問題。道德與法治課理論性較強,學生難免會覺得枯燥。教師可以用恰當的問題激發學生思考,使他們產生新奇感,使思維向新的廣度和深度發展。當然,教師的“問題”既要提得恰當準確,又要能使學生產生興趣,有一定的難度、深度。
(二)鼓勵學生“多說”。也就是鼓勵學生在課堂中大膽發言,對學習中所遇問題敢于陳述己見,展開討論,以開拓思路、活躍課堂氣氛。實際上,學生準備發言的過程,也就是鞏固、思考、運用課本知識的過程。教師要善于把握教學中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及時組織學生討論。
(三)鼓勵學生“多做”。也就是說,鼓勵學生做好學習筆記,寫出預習大綱,主動編寫試題并回答問題,以鞏固知識,加深理解。教師可以在課前安排預習,在課堂上督促筆記,并在課后安排適當的練習。根據教材內容,要求學生自編試題,促進學生地積極主動地學習。
(四)鼓勵學生“多用”。即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理論聯系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內容,具有濃厚的時代氣息,實踐性強。但法治概念和原理,卻極為抽象、概括,學生直接理解有一定的困難。只有理論結合實際,讓理論重新回到實踐中去,學生才能通過對具體、形象生動的實例的分析,正確地理解和把握理論概念的內容。因此,恰當地聯系當前當地實際,增強教育教學內容的實踐性,才是提高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重要方法。其主要途徑有:在課堂教學中,將所學理論知識與實踐有機結合,引導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觀察社會,分析時政;除了課堂教學,教師更要帶領學生邁出校門、走進社會。當然,與實踐相結合,要做好理論分析、討論和歸納,讓學生感到道德與法治課在實際生活中的實用性。
結束語:
綜上所述,學生喜愛的道德與法治課并不是以考分為目的,而是懂得了多少做人、做事和學習的道理。這種道理不能只是停留在紙上的東西,而應該成為學生行為的準繩。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只有注重教的“效”度,鼓勵學生多思、多說、多做和多用,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才會真正走入學生內心,才能取得較好的成效。
參考文獻:
[1]徐江.話題:走向有效教學之一——改造解讀思維:從無效到有效[J].人民教育,2006.6.
[2]張平.什么是最好的教育[M].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