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萍
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學生的群體結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獨生子女、單親家庭、留守兒童的比例增大。加上來自社會的一些不良影響,使學校的“問題學生”越來越多,教師的教育壓力越來越大。因此積極探索和尋求"問題學生"的教育方法勢在必行。教育理念的轉變是前提,對他們心理上的關心和心靈的感化是后盾,因人而異的教育方法是過程,挖掘他們的亮點是關鍵。
關鍵詞:問題學生;教育理念;社會問題;家庭問題
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教育問題中“問題學生”的教育日益突顯,成為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一項重要任務。所謂“問題學生”就是在行為、品德、性格、學習等方面存在問題的學生。其主要表現形式有:厭學、逃學、迷戀網絡、打架斗毆、吸煙喝酒、性格怪癖等。究其原因,絕大部分“問題學生”都是由于家庭、社會或是自身原因造成的。由于不良因素的影響,致使學生的思想、心理、學習等多方面發生偏離。他們具備一個正常學生的基本條件,但他們有別于遺傳或生理缺陷造成的智力落后的學生,也不同于已經走上犯罪道路的青少年群體,仍然具有“可塑性”。
一、分析“問題學生”成因
1.家庭教育問題。首先,“殘缺家庭”造成“家庭教育的殘缺”。主要包括單親家庭或離異家庭以及由于父母外出務工、經商或其它原因而將孩子寄留家鄉,由隔代托管教育、親戚監護的“留守家庭”?!皻埲奔彝ァ焙汀傲羰丶彝ァ痹斐闪宋镔|條件上的困難,致使孩子形成孤獨、封閉、畏懼的性格特點。其次,不良家庭環境造成的不良教育。主要包括家長或家庭成員道德品質惡劣,給孩子帶來精神上嚴重創傷,致使這些學生的性格表現出任性、恃強、自我為中心、自私等特點。另外,一些父母總是按大人的理想去設計孩子,強求孩子,只有灌輸,很少交流。有的為了要求孩子出類拔萃,不能寬容一次作業忘做了,不能容忍一場考試不及格。由于教育方法和手段違背了孩子天性,造成了少數孩子的心理障礙。有棍棒型、訓斥型、管束型、溺愛型、誘惑型等5種類型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造就了當前的“問題學生”。
2.學校教育問題。首先,教育制度上存在的缺陷。一方面,學校在整個教育過程中過分重視整齊劃一,根本無法顧及學生個體差異;另一方面,在義務教育實施的過程中,學生更多地知道了自己的權利,也了解到學校在管理、懲戒學生方面的局限,學校制度不能對違紀學生構成震懾。其次,學校教育評價相對單一。在高考總指揮棒的指示下,成績成為衡量學生、老師乃至學校的最重要指標。過分強調學業氛圍,將“問題學生”諸如在體育、藝術上的“閃光點”淹沒,嚴重制約了學生自信心的確立。再次,教師是“問題學生”的主要教育者,有時又是“問題學生”的制造者。由于教師自身的業務能力、個人修養、責任心和經驗等方面的局限,使得教師教育水平和學生的期望值不對等,得不到學生的認同,甚至教師一句無心的氣話都很可能引發問題學生的反彈。
3.社會教育的問題。首先,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青少年失去了正確的價值觀。不少青少年個人主義思想嚴重,在公德方面存在知行錯位的現象;社會上的一些不良行為日益增多,家庭責任感淡漠,嚴重的影響了青少年的價值取向。其次,消費文化的影響。影視、計算機及網絡的普及,給部分青少年虛擬情感走向極端創造了可能,暴力、色情的內容也引誘青少年往不良的方向發展。
4.學生個人問題。青春期學生正處于一個生理、心理發生劇變的時期,情感意志相對比較薄弱與他們要求獨立成為一對矛盾共同體。這個時期的孩子心智不成熟,學習動機不穩定,常常被其它誘因所左右;意志薄弱,遇到困難和挫折不能知難而進;學習興趣不持久,特別是缺乏學習中的潛在興趣;易受情感遷移;自制力不強,依賴性較大;學習無進取心,甘居下游;道德認識模糊,分不清是非等等。
二、轉變問題學生的方法與策略
“問題學生”最不缺的就是“教訓”。他們對批評式的教育方式打心底里相當反感,甚至極易產生逆反心理。所以教師及家長在教育這樣的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方法和策略。
1.轉變教育觀念?!皢栴}學生”是客觀存在的,但他們也有進取心、可塑性。在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下,面對“問題學生”應拿出不拋棄,不放棄的決心。更要關注學生,尊重學生,區別對待學生的個體差異,用賞識的眼光捕捉他們的閃光點,使他們在心理上長期承受的壓力得到釋放。
2.全方位的教育是促使問題學生進步的必要途徑。學生的教育是一個系統的工程,作為教師一定要高瞻遠矚,不能急功近利?!皢栴}學生”不但在學習上、紀律觀念上差,而且在身心上大都存在一定的缺陷,這就決定對他們的教育必然是多層次、多角度、多途徑,全方位的。
一是充分了解學生。包括學生的身體狀況、家庭狀況、心理狀況和突出的問題等,做到有的放矢。只有教師對學生的情況了如指掌,才能真正確保轉化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二是要落實“抓兩頭,帶中間”的策略。對于尖子生要嚴格要求,多找點他們的不足;對于差生要多寬容,拿放大鏡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多鼓勵,及時表揚,逐漸形成尖子生帶動差生,中間生追趕尖子生,先進帶動后進,最終達到共同進步的目標。三是班主任要重視和各課任老師的協調管理,形成教育合力,發揮教育的最大效益。四是要協調好學生、家長和教師的關系,相互建立一種和諧的互信關系。教師常家訪,家訪時要注意樹立家長對孩子的信心,最好不要過多地指出學生的缺點,應該多談一些學生的閃光點,強調學生的可塑性。五是不要有太過強烈的改變他們的欲望,降低對他們的要求與標準。學生是具有能動性的個人,要完全按照你的意愿去塑造和改變他們是不可能的,教師高標準嚴要求并不適應每一個學生。當學生不適應時,就會產生自暴自棄的心理,只有恰當的期望才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發展。六是傾注愛心,感化心靈。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問題學生”最忌諱的莫過于放棄和歧視。而許多“問題學生”卻恰恰是因為缺乏“愛”的產物。因此教育者只有誠心誠意地熱愛他們,在他們身上傾注滿腔的關愛之情,教育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總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問題學生”的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作為教育工作者,只要我們用高度的熱情寬容的態度,了解學生,正確引導和教育學生,家校合一,會讓那些“問題學生”書寫出滿意的人生。
參考文獻:
[1]胡毅峰.淺談初級中學問題學生的轉化教育工作[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18).
[2]向準.問題學生的轉化藝術初探[J].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研究,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