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美玲
摘 要:一直以來,學校和家長都非常重視對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但是依然有很多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不高,在教學過程中缺乏主體性。為了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教師可以將數學知識編成故事對學生進行講解,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故事中實現對數學知識的掌握。在本文中,筆者將從教學實踐入手,探索故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故事教學法;有效方法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使用故事教學法,能夠將數學的基本原理融入在故事中,通過趣味化的故事情節、活靈活現的故事人物來進行展示,使學生對數學產生強烈的興趣,跟隨著故事中的主人翁在數學世界中進行探索。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將故事融入到教學中,使學生在寓教于樂中獲取數學知識。
一、講述趣味故事,激發學習興趣
在傳統數學教學中,很多教師都采用平鋪直敘的方法來對數學知識進行展示,使學生無法對數學的原理、公式和定義進行理解,影響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在導入環節為學生講述趣味化的故事,讓學生對即將學習的內容產生興趣,從而以輕松的心態走入數學教學中。
例如,在學習《有趣的圖形》的時候,為了能夠讓學生對圖形進行認識,并對生活中常見的圖形進行了解,我為學生講了一個與圖形相關的小故事:“從前有一個正方形,它覺得自己的樣子四四方方的不好看,有一天它看見天上的太陽很好看,就許愿說想變成和太陽一樣的形狀,第二天,它變成了一個圓形。它覺得自己非常漂亮,但是當它抬頭的時候,又看到了小朋友脖子上帶著的紅領巾很好看,它又許愿說,我想要變得和紅領巾一樣,于是它又變成了一個三角形。”在聽故事的時候,學生覺得非常有趣、好玩,從另一個方面對數學進行了認識和學習。
二、運用數學故事,闡述數學原理
很多學生之所以對數學提不起興趣,是因為他們認為數學中的原理太過于抽象,他們無法對其進行理解,更無法在實際問題中進行使用,因此對數學學習存在恐懼心理。教師可以將數學原理融入在數學故事中,讓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以更加形象化的方式對數學知識進行認知,實現更快地理解和吸收。
例如,在學習《除法》的時候,很多學生對于除法的基本原理都不清楚,在計算過程中還需要采用死記硬背的方法,影響了學生對乘法的應用。因此我為學生講了一個有關乘法的小故事,讓學生與我共同走入乘法世界中:“從前,在一座大大的城堡里,有5個小公主。國王非常寵愛公主,每次都會帶回來很多東西給公主們。有一次,國王帶了10個項鏈想要分給公主,但是不知道怎么樣才能實現平均分配。因此他讓公主輪流去拿項鏈,最后發現,每個公主都擁有了兩個項鏈。國王心里想:這樣分配真是太麻煩了,如果我帶回來100個蘋果可怎么分配啊,如果有一種數學能夠計算出來就好了。國王的大臣發明了除法,用禮品的數量除以5,就能夠得到每個公主得到的禮品數,國王再也不用擔心了。”在故事里,學生對數學基本原理進行了掌握,也學會了如何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三、結合生活故事,解決實際問題
在生活中,有很多事物都與數學息息相關,但是學生沒有找到其中的聯系,也不會使用數學化的語言來進行表述,因此在應用方面存在著一些問題。教師可以發現一些生活中的小故事,讓學生在生活化的場景中,對故事中的問題進行分析,幫助故事中的人物解決難題,化身成為生活中的“小小數學家”,實現數學綜合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學習加減法的時候,為了能夠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故事中實現對加減法的透徹應用和掌握,我從網絡上為學生搜索了故事資源,為學生找到了生活中的小故事——“超市中的謎團”。超市老板非常迷糊,總是算不對物品的價格,因此需要“小小數學家”的幫忙。超市老板遇到了難題,有一位顧客買了兩瓶可樂,每瓶可樂3元,三根火腿腸,每根火腿腸1元。經過小小數學家的幫忙,老板算出了物品的價格是9元。在聽故事的時候,學生的大腦一直處于運轉中,積極分析超市老板在計算中存在的問題,并幫助老板得出正確的數目。通過講述生活化的故事,教師能夠從廣闊的生活資源中獲取對數學教學有幫助的內容,將其轉換為趣味化的小故事,也使學生能夠在多樣化的情境中實現對數學知識的掌握。
總之,數學故事的教育方法是一種適應新課改形式的模式,它改變了傳統的數學課堂的枯燥無味,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小學生數學課堂上的“好朋友”。但運用這種教育模式對教師能力的考驗度較高,需要小學數學教師認真地理解教材,做好充分的準備,使數學故事緊扣當堂課的數學原理,完成教學目標,適當安排時間,不要為了講故事而講故事,明白數學故事只是一個輔助手段,旨在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一定要回歸數學課堂中心。
參考文獻:
[1]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臨鋼小學教育集團 崔紅. 談故事對小學數學的影響[N]. 發展導報,2019-06-28(017).
[2]趙凌峰.數字故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名師在線,2019(17):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