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圣豪 毛臘梅
摘要:隨著新時代的發展與變化,企業集團不斷地在實踐過程中發展。財務數據信息過于龐大,出于財務管理的新型要求,財務共享的提出也隨之產生。本文大致地解釋了企業財務共享的主要內涵,以及財務共享服務模式間的比較加以闡述。
關鍵詞:財務共享;新形勢;模式
一、引言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些跨國企業面臨著日益激烈的全球競爭,業務單元不斷擴大,區域業務風險日益復雜。研究學家們依次提出了如何確保整個集團全球運營戰略目標的協調,以及集團內的不同業務部門是否可以執行,整合實現標準化規模控制和成本效益的方案。在接下來的30年里,共享服務的理念通過信息化手段不斷實踐和完善,從單一成本節約的初衷,到提高效率、改善管理和控制、創造價值、提高服務質量,并為內部客戶提供更高層次的并購整合管理工具的等等目標。幾十年來,數百家發達國家的跨國企業不斷深化和發展共享服務的理念和模式,為這些跨國企業帶來了不菲的經濟收益。
二、財務共享服務
(一)財務共享服務的定義
財務共享服務在實務中指的是集團企業建立在信息數據可以進行及時傳遞、收集、加工、整合、輸出的系統化、影像化的信息及網絡技術基礎之上,將下屬各業務機構或不同國家,不同區域和所有與會計工作相關的重復性的、交易量較大的、容易標準化的會計業務集中到一個本地或者遠程的共享服務中心,通過批量處理的規模效應來提升效率,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提高財務部門業務專注度,從而優化資源,提升支持業務能力的一種運營模式。此外,金融共享服務增加了企業消化、兼并和快速擴張的靈活性,在不增加輔助人員的情況下可以更好地適應公司的發展。可復制的標準化模型可以快速對被合并單位提供集成化的財務管理提供支持。財務共享服務的上述功能使其在國內外企業的社會實踐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財務共享服務的話題也開始為大家所關注。
(二)財務共享與財務外包的比較
我國財務共享在被接受和逐漸實踐的過程中,要區分財務共享服務和財務外包服務的區別,避免在實踐的過程中簡單地復制財務外包的被動管理模式或簡單地對被動管理模式進行集中整合。在金融外包服務中,成本節約是采用這種模式的最直接原因之一,也是集團企業采用這種模式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他們將企業認為基礎性、低附加值的部分金融業務外包給金融專業機構加工,使企業集中精力去完成核心業務。但就目前而言,財務外包一般為業務處理外包,它簡單而僵化地將財務工作分開,嚴重缺乏財務業務的整合環節,不能為承包商的財務決策提供支持,不能實現財務管理的價值。管理,可能使承包商全面喪失財務管理和控制能力。企業內部也存在信息和商業秘密外溢的風險。同時,由于是與企業外部第三方的溝通,信息鏈路的傳輸難免存在準確性和及時性的風險,從而影響服務質量。外包財務機構也無法合理處理跨國企業在財務標準、法律標準、文化等方面的差異。
三、財務共享服務功能模型研究
(一)財務共享服務功能模式間的比較
1.財務共享模型的服務模式
目前,常見的財務共享的功能模型一般有服務和管理控制兩種模式。服務模式的主要特點是,財務共享中心不需要考慮企業集團和共享單位財務職能的管理目標和風險管理目標,只要追求效率提升和規模效益優勢。當然在提供標準化服務的前提下實施。在這種模式下,作為企業集團內部普遍存在的“外包商”,財務共享中心將少一些中介企業集團的財務管理事務,更多地體現在企業集團內部“交易處理”平臺的特點。由于它與企業集團的核心業務相對較為分離,很少介入企業集團的核心決策事務,在企業集團的組織結構中具有相對中性的傾向。因此,在規模化、集約化以及節約成本的優勢下,服務模式最突出的兩個問題是:財務人員脫離實際經營,重復的機械工作不利于人才培養,也無法滿足戰略需求為集團的發展培養人才;集團的財務控制能力在本質上和整體上都沒有得到加強。財務戰略有偏離固定執行的可能,不能達到很好的預期。
2.財務共享模型的管控模式
相比于控制模式,管理控制強調在整合和精簡分散的財務資源和處理能力的過程中,對控制能力進行細化和完善。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提高數據分析、決策支持和管理的能力,更好地滿足企業戰略管理的需求和更多的幫助和支持。管控模式下的財務共享中心更體現在集中財務模式的功能。服務對象首先是企業集團和被服務方的戰略目標、風險控制、決策支持和成本節約,其次才是效率和服務。
參考文獻:
[1]布賴恩·伯杰倫,共享服務精要[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劉婷媛.企業財務共享服務管理模式探討.財會研究,2007(2).
[3]徐玉高.建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面對的挑戰及對策[J].中國石油企業12014(2).
[4]劉驍.財務管理新模式:財務共享服務[J].繼續教育研究,2011(3).
作者簡介:
方圣豪,毛臘梅,銅陵學院,安徽銅陵。
基金項目:基于財務共享的高校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項目號:2017tlxyrc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