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興琳
摘要:我國新課標要求,學生應當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默讀、朗讀、粗讀等多種閱讀方法。為此,許多語文教師將培養學生閱讀能力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目標,而良好的閱讀習慣是提高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良好的閱讀習慣能夠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幫助學生積累課外知識。因此,本文以淺析中學生閱讀習慣培養的策略為題,探究初中學生閱讀習慣培養的必要性與局限性,并提出相應的優化措施,希望能有助于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
關鍵詞:語文課程;閱讀習慣;閱讀能力
引言:
現代著名主持人白巖松認為,“閱讀就如同進食一樣,人不吃飯,身體就支撐不下去,人不閱讀,精神就支撐不下去”,所以書籍是人類重要的精神食糧。在信息發達的今天,許多初中學生盲目將偶像作品與經歷作為精神食糧,這一行為類似于“挑食”,是不利于初中學生健康成長的。為此,語文教師應該主動加強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豐富學生精神世界,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一、中學生閱讀習慣培養的局限性
(一)學生閱讀內容過于隨意
據調查顯示,超過六成的學生認為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培養閱讀能力的必要前提,不足四成的學生認為“自己是喜歡閱讀的”,超過五成的學生認為自己沒有養好良好的閱讀習慣。在筆者深入探究后,發現學生閱讀內容過于隨意是干擾學生閱讀習慣養成的重要因素。在互聯網普及下,電子書逐漸成為新一代主要閱讀方式,網絡小說異軍突起不僅激發了群眾創作熱情,還使得大部分學生沉迷期間,從宏觀角度來看,各類題材的創作反應了群眾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世界,但從個人方面來看,初中學生缺乏自制力,極其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許多學生因此上課走神,沉迷幻想無法自拔[1]。
(二)教師缺乏有效閱讀指導
語文教師是直接影響學生閱讀習慣的關鍵,沒有語文教師的幫助,學生就會出現無所適從的現象。筆者在聽《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課后發現,教師圍繞“言行合一”主題開展教學,但是整個教學過程十分枯燥,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由教師講述,部分學生在課堂上走神,在課文閱讀環節中,教師只安排了五到七分鐘的閱讀時間,許多學生只來得及粗略地瀏覽。從整節課的整體教學效果來看,語文教師將課堂時間安排得十分緊湊,教學節奏略快,導致許多學生沒有充足的閱讀時間,而語文教師的授課內容更是事無巨細,甚至到了過于細致的地步,導致學生習慣性地依賴教師分析,沒有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2]。
二、培養中學生閱讀習慣的有效策略
(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大部分學生都對閱讀存在或多或少的興趣,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可以誘發學生閱讀的欲望。從閱讀中,學生不僅可以受到思想教育與情感熏陶,還可以在精神層面上獲得充實的享受,因此,閱讀對學生來講,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在調查中,筆者發現,超過六成的學生認為閱讀是為了提高語文成績,只有不足兩成的學生認為,閱讀是一種娛樂,是一種消遣,前者將閱讀作為功利性措施,后者缺少對閱讀的端正態度,兩者都缺乏對閱讀的正確認知。為了糾正這兩種極端且偏頗的態度,筆者開展了《阿長與< 山海經>》這一課的教學,在本次課堂中,并沒有按照以往的教學方法,而是給學生留下充足的閱讀時間,并嚴格管教學生小動作。許多學生在最開始的不耐后,漸漸開始沉迷文中內容,有部分學生甚至還翻閱課外延伸,當課堂過去十分鐘后,班級學生已經全部完成了課文閱讀,接下來的授課環節進行十分順利[3]。
(二)教師加強閱讀指導
閱讀習慣的培養是一段漫長的過程,許多人認為它是艱苦的,也有人認為它是休閑的,但任何一種閱讀行為,都要經過科學、合理的指導,才能形成長久的閱讀習慣。為此,語文教師應該主動幫助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閱讀訓練,從而有效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行為與閱讀習慣。例如在部編版《駱駝祥子》這一課時中,許多教師認為《駱駝祥子》屬于導讀內容,忽視了導讀對于學生的積極意義,只是敷衍地讓學生自我學習,這一行為是不正確的,語文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導讀教材,將導讀課作為語文課程中的正常環節,明確預習要求,緊抓學生預習效果,針對生字詞等重點難點,教師應該適當“放水”,忽略生字詞的分析,轉而鼓勵學生根據上下文題意或查找工具書,做到有目的、有計劃、有方法地進行科學的、有序的指導[4]。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針對初中學生閱讀習慣培養的局限性,從教師與學生兩大角度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鼓勵教師適當“放水”,提倡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培養與良好閱讀習慣的訓練,希望能為促進學生個人發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樊小斌.淺談中學生閱讀習慣培養的重要性[J].甘肅教育,2019(14):61.
[2]沈玲勤. 初中生語文閱讀習慣的培養策略研究——以封開縣杏花中學為例[D].廣西師范大學,2019.
[3]韓春梅.淺析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J].學周刊,2017(07):139-140.
[4]哈德章.摭談中學生閱讀能力與習慣的培養[J].甘肅教育,2017(0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