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湘云
摘要:自然拼讀作為非常有效的一種教學方法,在小學英語詞匯教學當得到了更多教師的運用。與此同時,對于其正確的應用方法也需要教師加強重視,結合以實際的教學計劃,以能更好的發揮出其教學效果。本文便基于此展開分析,試析幾點關于自然拼讀在小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探究,以期能進一步提高小學英語教學質量。
關鍵詞:自然拼讀;小學英語;詞匯教學
引言:
在小學階段的基礎教育當中,英語學科的教學愈發的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重視。尤其是詞匯教學,作為英語教學中的關鍵環節更是要合理計劃教學方案。在此過程當中,教師所選用的教學方法非常關鍵,其將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質量。因此,提出運用自然拼讀的方法來展開詞匯教學,需要教師更加合理的設計其應用方法。
一、在小學英語詞匯教學當中運用自然拼讀教學法的意義
在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進步當中,逐步產生了許多有效的教學方法,而自然拼讀法作為其中的一種,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其有著更多的優勢。尤其是運用到實際的小學英語教學當中,其有著幾下幾點突出的應用效果。
其一,自然拼讀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音標意識。對于小學生來說,英語本身便是一門稍有難度的學科,英語也作為小學生剛剛開始接觸的一門語言,給學生的學習無疑是增添了不少的難度。特別是對于詞匯學習來說,本身便存在著一定的枯燥性,從而不愿意再去學習英語。而在小學英語詞匯教學中運用自然拼讀的方式來展開教學,則會讓學生告別死記硬背的傳統記憶方式,可以讓學生找到詞匯之間的聯系和發音規律,進而在拼讀當中找到規律,感受到英語拼讀的樂趣,以能更好額培養學生的音標意識。其二,運用自然拼讀可以改善教學質量,變革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往往采用的教學方式就是引導學生掌握詞匯的意義和概念,進而讓學生記憶詞匯,這樣很難使學生感受到學習詞匯的趣味性。而運用自然拼讀展開詞匯教學,可以改變這樣的教學困境。小學英語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游戲、小比賽的形式來進行詞匯學習,更利于學生接受詞匯知識。其三,運用自然拼讀法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詞匯知識。背單詞本身便是一個比較乏味的過程,尤其是對于小學生來說更是如此,久而久之,學生難免會產生一些厭倦心理,不愿意積極的參與到詞匯學習當中。而運用自然拼讀來展開詞匯學習,可以有效的改善學生的記憶問題,能幫助學生更好的進行詞匯學習,實現更高水平的學習效果。
二、基于自然拼讀的小學英語詞匯教學策略
(一)加強科學化拼讀訓練力度,提升學生記憶水平
眾所周知,自然拼讀教學法當中的一大特點便是“音形合一”,教師便要合理的利用起來這一特點,給學生帶來更科學化的拼讀訓練,并且加強訓練力度,以來更好的實現學生的記憶水平能夠得到提升。在小學英語拼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有圖片、視頻等形式來幫助學生加強對詞匯發音和形體的理解和記憶,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在進行詞匯“restaurant”的拼讀教學時,由于這個詞匯本身較長,并且較為復雜,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學生極易記憶混亂,經常會出現丟字、書寫錯位等現象。因此,教師在進行這個詞匯的拼讀教學時,就可以先向學生展示幾張好看的餐廳照片,首先讓學生通過圖片記住這個詞匯的含義。在學生掌握了該詞匯的詞義后,教師再將這個長詞匯進行分解,分成“res,tau,rant”這三個部分,并且引導學生根據其中的音標發音來進行拼寫,這樣學生很輕松的便可以記住這個詞匯。通過運用這樣的教學方法,很大程度的降低了詞匯的記憶難度,提升了學生記憶的效率。
(二)結合學生學習情況,鞏固學生發音規律
在小學英語教學當中,教師要時刻注意學生的學習狀態,并且結合好學生的實際情況,運用自然拼讀法來展開有效的教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英語的讀音和形體進行緊密的聯系,從而完成正確的英語單詞拼讀,又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英語音標和漢語拼音之間的異同,掌握英語的拼讀規律。因此,教師在小學英語拼讀教學中,要時刻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變化,并且結合好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出針對性的教學計劃來對學生的發音加以指正,以能更加高效的鞏固學生的發音規律。
例如,列舉幾個帶有字母a的單詞,dad、apple、class,并且帶領學生來分析a在每個單詞中的不同發音。在學生觀察過后,能更好的引導學生從中發現規律,由簡到繁的對學生進行拼讀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極易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能使學生保持對英語學習的學習熱情。
結語:
小學階段的英語學習十分重要,在實際教學當中,教師一定要合理的設計好教學方法,以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自然拼讀的教學方法十分有效,對于提升學生的詞匯學習水平、改善學生的詞匯學習現狀,有著極大的幫助。因此,教師一定要結合好實際的學習內容,設計出更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案,以能達到最佳質量的詞匯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胡晨筱.自然拼讀法在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中的應用與思考[J].小學教學參考,2014(36):507-508.
[2]吳雪妃.淺談自然拼讀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6(14):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