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翠霞
摘 ?要:教學的過程是師生對話的過程,通過師生對話能夠有效啟迪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在溝通交流中自主探究知識。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對話教學,以促使學生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中激發出思維火花,并積極主動地探究數學知識,進而促使學生的思維得以向著縱深處發展。
關鍵詞:初中數學;對話教學;話題;監控
新課改著重強調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而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開展對話教學,就能夠有效打破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促使學生在對話中積極思考、主動探究,進而促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性得到培養。
一、精心設計話題,喚醒學生的對話熱情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對話教學中,話題就是做飯要用的“米”,而師生就好比“巧婦”,初中數學教師要想使得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得以順利開展,教師就必須在備課時圍繞具體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話題,從而促使學生的對話熱情得以被喚醒,并能夠圍繞既定的主題或問題來展開對話,從而真正地參與到對話交流中去,并在對話中有所體會、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從而不斷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解決問題。
例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這部分內容時,我就通過精心地設計話題來喚醒學生的對話熱情。上課伊始,我首先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一組生活中的圖片來讓學生欣賞,并說一說它們的共性有哪些。這樣,從實際的生活實物中提出數學問題,創設了熟悉且具有探究性的問題情境,引發了學生的積極參與,并讓學生初步地感知了平行四邊形。在學習平行四邊形的性質時,我借助多媒體技術的動態演示功能,從生活實物中抽象出了平行四邊形,并引導學生對比平行四邊形與四邊形的區別,由“對邊”的位置關系入手,促使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特性積極地表達了看法,使得學生的對話熱情得到了激發。
二、營造寬松氛圍,啟迪學生的思維火花
傳統沉悶、壓抑的教學氛圍淡化了學生說話的欲望,使得學生習慣于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使得課堂成為了教師的“一言堂”。而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學生已經逐漸轉變成了教學的主體,初中數學教師要想喚起學生開口說話與表達的欲望,激活學生的思維,就必須營造寬松、愉悅、平等的學習氛圍,以消除學生的緊張情緒,打開學生的思維束縛,從而促使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下大膽表達自己的看法,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智慧與創造力,并在對話交流的過程中促使學生的思維碰撞出新的火花。
例如,在學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我就通過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來啟迪學生的思維火花。上課伊始,我以國慶節晚會制作小彩旗為情境,引導學生積極發表看法:怎樣制作完全相等的小彩旗。我鼓勵學生開動腦筋并勇敢地發表看法。我提示學生從全等三角形的定義和性質來尋找突破口,依次嘗試在滿足一個、兩個、三個......條件的情況下是否能證明兩個三角形全等。這樣,學生的思維受到了啟迪,并與同學積極地交換了意見,使得思維碰撞出了新的火花。
三、監控對話過程,確保對話的高效進行
初中生的自我控制和約束能力尚淺,在上課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完全地放手讓學生對知識進行自由的探究,而應該對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對話進行有效的監控,及時、細致地觀察學生的反應,以達到了解學生已有認知結構狀況的目的。在監控學生對話的過程中,教師應有意識地把自己處于跟學生同一思維起點上,并善于捕捉對話過程中的信息,發現學生的理解程度、思維深度以及在對話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從而更加準確地了解對話的進程,并針對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給予學生及時地提示和點撥,以幫助學生獲得啟發,最終使得對話教學能夠高效的進行。
例如,在學習《實際問題與一元一次方程》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我就對學生的對話過程進行了有效的監控,及時發現對話中的問題并采取一定的補救措施,從而確保了對話教學的高效進行。課上,我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商場打折促銷問題來引入新課內容:“現在商場的打折促銷真是花樣百出,那么,怎樣抓住促銷時機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就成為了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你是怎樣判斷一件物品是在促銷期間買合適還是正常時間買合適?”這樣的話題激發了學生的對話欲望,但是相對而言偏容易。這時,我又補充了問題:“已知一件商品的成本價,怎樣設計打折方式使得顧客既感覺到便宜,又能夠獲利頗豐?”這個問題又太難,使得學生一時不知從何處下手。這時,我又補充了一個問題:“假如一家商店將某種衣服按進價提高40%后標價,又以6折出售,那么商家是賠了還是賺了?”在我的提示下,學生通過思考和探究找到了答案,并紛紛積極地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使得對話教學得以高效的進行。
總而言之,在新課改的大潮中,思維和創造性能力的培養比獲得具體的知識更為重要。因此,初中數學教師應積極地運用對話教學來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積極動腦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促進自身創造性思維的發展,為今后的深入學習和工作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吳靜.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考試周刊,2017(38)
[2]潘苗苗淺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