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玲 朱海月
摘要:數學核心素養是小學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力,同時也是新課程改革下小學數學教學當中的一項重要任務。為此,教師在組織開展小學數學教學工作時,應該對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予以重視,不僅要豐富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數學運算能力;同時還要優化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此外,教師還應該開展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借此來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科核心素養;“互聯網+”;合作學習;具體方法
就當前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情況來看,盡管教師對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的認識有了一定的提升,課堂教學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依舊有不少的問題存在于教學當中。其中以教師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沒有引起重視、對學生核心素養能力的培養缺乏科學有效的方法作為支持,以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數學意識有待提升最為嚴重。針對當前小學數學教學當中所存在的問題,本文從豐富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模式、開展實踐活動等三個方面來談談該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當中實現對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
一、豐富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數學運算能力
小組協作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對于培養學生的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具有極大幫助。利用小學合作探究的方式展開課堂教學,則可以讓學生在溝通交流的過程中掌握更多的數學知識,提高數學的運算能力。為此,教師在實際教學當中,不僅需要對小組協作學習這種教學方法予以重視,同時也要在課堂中加以靈活運用,進而使小組協作可以發揮其最大的功效,實現在教學當中對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
例如,在“分數的加法和減法”一課中,教師可以先把學生以三到五人為一組合理的進行分組,并將同一小組的學生安排到一起。接著,教師可以就本節課的內容提出以下問題:“什么是分數的加法和減法?”“分數的加法和減法運算和整數加減法的運算有什么異同點?”讓學生利用小組協作的形式就這些問題展開討論和探究。學生在利用小組協作對數學問題進行探究的過程中,需要合理的劃分任務,做到分工的明確性,進而保證教師所布置的教學任務都可以快速的完成。此外,教師還需要適當的為學生留下一定的思考和回顧課本知識內容的時間,注意發現學生探究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及時的幫助學生進行解決,進而提高小組協作的成效。
二、優化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
“互聯網+教育”是我國教學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和水準的重要手段。基于新課程改革對小學數學教學的需要,如何讓“互聯網+教育”模式來助力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實現對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師急需去解決的一大難題。為了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成效,就需要我們的數學教學在教學當中加快教學的信息化建設,優化教學模式,在實現小學數學的信息化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
例如,在“數據收集整理”一課當中,首先,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班級當中每位學生都喜歡哪項體育運動嗎,又有哪項體育運動是最受學生歡迎的,你能從這些調查搜集來的數據當中找出來嗎?”的問題。接著,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收集到的數據,并讓學生進行討論和回答,進而引入本節課的學習。然后,教師可以就這些數據讓學生利用小組的形式進行分析和整理,進而從中得出該問題的答案。最后,教師可以把本節課當中的重要內容制作成PPT,利用PPT課件的優勢對這些內容進行整合和優化,以簡單易懂的形式直觀的呈現給學生,進而加深學生的掌握。
三、開展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學習數學知識的最終目的就是把所學到的內容可以加以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而在數學課堂教學當中實現對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培養,不單單要求我們的教師在教學當中讓學生去學習數學知識,還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組織開展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積極踴躍的參與其中,借此來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例如,在“圓柱與圓錐”一課的教學當中,由于本節課所涉及到的知識內容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空間幾何觀念,因此,對于一些學生來說學習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但是,通過讓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則可以有效的提升學生對于本節課知識的掌握。為此,教師除了展開正常的課堂教學以外,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一些圓柱和圓錐。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參與制作,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本領,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在制作的過程中加深對“圓柱與圓錐”這節課內容的認知。
總的來說,在小學數學教學當中,核心素養理念的提出,對于促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改革具有很大的幫助。為此,教師在展開小學數學教學工作時,應該將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開展一切教學工作的出發點,不僅要明確數學核心素養的意義,重視對學生的數學思維和意識培養,同時也要改革和創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成效。
參考文獻:
[1] 劉世芳. 讓數學思想成為學生的核心數學素養——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數學思想滲透策略[J].新課程導學,2016(18):64.
[2] 李星云.論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構建:基于 PISA2012 的視角[J].課程·教材·教法,2016(5):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