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楊情
摘 ?要:隨著新課標進程的持續深入推進以及信息科技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農村初中教育階段也逐漸重視信息技術學科的教育,城鄉信息技術教育差距得到了有效的縮減。而要達到新課標提出的培養學生學科素質的教學目標,則需要農村信息教師重視農村學生不同的信息素質水平以及不同的信息學習條件,從提升教師自身的教學水準入手,為農村的信息學習構建高效的信息學習課堂,提升農村信息教室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農村信息技術;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有效性
由于農村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水平差距過大等原因,要達到培養學生適應現代社會對新一代綜合素質人才的要求和發展學生信息素養的教學目標,需要教師克服影響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效果的不利因素,需要教師精心備課,合理組織教學資源,活用教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關注差異,分層教學,以全面提升信息教師教學的有效性。
一、精心備課,合理組織教學資源
備課是教學活動的開始,農村信息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前根據農村學生基本情況、教材內容和學生的信息知識理念以及自身的教學理念,對課堂教學活動進行策劃的工作,是整堂課教學活動的指引。每一個高效課程教學活動的開展都離不開教師選擇的適合農學生信息理念的教學資源,而有了好的教學資源的支撐,會使這堂課更加生動飽滿。教學資源的優劣不在于多少,而在于由淺入深,由表象到本質的認識。所以農村信息教師應該結合學生基本情況和學情尋找、設計、組織適合學生信息學習的教學資源,為高效的課堂教學堅實的基礎。
例如,教師在為“從網上下載圖片”教學內容備課時,教師為構建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的認知,首先為學生準備了導語:“假如你們今后買了自己的相機,在旅行中拍攝下的美景,可以存放在自己創建的電腦文件夾中。你們也可以搜索網絡上精美的圖片進行拍攝的學習。”教師還為學生準備了學生感興趣的當下流行歌曲的歌手的圖片,農村風吹麥浪以及冬日田間茫茫白雪的美景圖片,讓學生感到信息技術知識的學習和自己的生活是有關聯的。然后教師教授學生利用搜索引擎搜索圖片的方法,學會新建文件夾并為自己的文件夾命名,并將從網絡上下載學生自己喜歡的圖片保存到自己新建的文件夾中,教師精心組織的與學生實際生活關聯的教學內容為高效的課堂教學打下了基礎。
二、活用教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即使是農村學生,參與到教師的教學活動中的程度也直接決定了學生學習的質量和教師教學的效果。而學生對課堂內容是否感興趣對他們是否愿意主動參與到課堂當中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激發學生們對課堂內容的興趣是提高學生參與度十分關鍵的一點。教師在學習高效教學方法的同時,不應就教學模式硬搬照抄,而應該結合農村學生的信息學習條件和對信息技術知識的認知概念水平進行相應的改良。興趣是促進學生學習的動力,也是促進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應活用高效的教學方法,用以激發學生對信息知識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的自主積極學習帶動教師的教學有效性不斷提升。
例如,教師在教學“自定義動畫順序”內容時,教師分析了學生學情,學生經過前幾節課的學習,已經能制作出簡單的圖文并茂的幻燈片,所以這節課教師結合引導學生做一組幻燈片動畫,自己從網絡上選擇自己的圖片,通過讓學生自主定義播放順序,將圖片組放映成為自己的動畫作品。學生覺得自己不能做出,可以與同學結組合作,通過明確分工,完成自己的動畫作品,學生對教師提出的課堂活動方案有很大興趣,均高效完成了自己或者自己小組的動畫作品,有效提升了教師的教學效率。
三、關注差異,倡導學生分層教學
由于農村學生的信息學習條件常有不一致的情況出現,導致有一部分學生會因為過去的信息技術基礎而影響課堂教學活動的參與和自身的信息課堂學習效率,學生的學情和基本信息知識水平產生較大差異。因此農村的信息技術教師應特別關注到學生們的信息素養水平的差異,根據學生的基本實情,提前制定分層的教學方針。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在上課的時候可以有針對性的講授內容,使每一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效的參與到課堂當中并有所收獲,從而在整體上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提升農村信息教師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的信息技能水平不盡相同,甚至差距甚大,所以教師常采用分組教學的方法,在設定完成課堂上指定任務的時候,教師組織不同信息素質水平的學生同為一個小組,通過組員之間相互帶動學習;而對于總結性學習的時候,教師將信息技能水平相當的學生分為一組,讓不同信息素養曾次的學生都能夠得到發展自身信息素質的機會,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教師信息教學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農村初中信息教師為達到新課標制定的培養學生信息素質的教學目標,應該注重將信息教學內容的設計同農村學生的基本情況相結合,通過教師活用高效教法,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嚴家敏.農村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有效性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17):164-165.
[2] ?吳曉敏.農村初中信息技術有效教學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38):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