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什么要問題化學習?因為提問是學習的本源,是人的本能,更是人類不斷發現、不斷進化的自然選擇,所以只有人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人類才能進步。
什么是問題化學習?問題化學習是通過系列的問題來引發持續性學習的活動,它是以“學生問題為起點、學科核心問題為基礎、教師問題為引導”的三位一體的課堂學習方式。
怎樣進行問題化學習?問題化學習是讓學生圍繞學科有價值的問題進行不斷思考與追問的過程:從敢于散點發問,到懂得提有學科價值的問題,再到聚焦核心問題的不斷追問。
關鍵詞:問題化學習;不斷追問;問題鏈;學科核心素養
人類對于問題的探索,是一種本能。教育的原點在于激發孩子的想象而不斷思考,而不僅僅是學習知識和掌握技能。站在新時代語文講臺,筆者尤其誠惶誠恐,在內心深處不斷追問:一堂課,我能教學生什么?有多少知識含量和生命價值?是否還在“用過去的知識,教授現在的孩子,去面對未來的世界。”教給孩子擁抱未知的能力了嗎?學生自己積極思考主動追問了沒有?
愛因斯坦曾俏皮地說過一句十分經典的話:當你把學校給你的所有東西都忘記以后剩下的就是教育。艾略特也曾不斷追問:在信息中,我們的知識哪里去了?在知識中,我們的智慧哪里去了?在生活中,我們的生命哪里去了?的確,作為教師,尤其是作為充滿人文思想的語文老師,我們更應該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有多少智慧的含量與生命的價值,我們的學生走出校門之時還剩下些什么!
面對全新的語文課堂,作為課堂學習引領者的老師要不斷反思追問,而作為課堂學習主體者的學生更要圍繞語文學科核心問題積極思考、不斷追問。因為新時代的語文課堂是要讓學習者經歷一種積極主動、自由熱情、智慧與能量一起迸發的激動人心的思考與追問的過程。
科學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著,而我們又不可能不斷地把日新月異的新概念和規律性補充到中學教學大綱里去。我們不能再“用過去的知識,教授現在的孩子,去面對未來的世界”。我們最應該教給孩子的是擁抱未知的能力,而不是信息和技能。
而善于思考,勇于提問則是擁抱未知的一種重要能力。因為提問是學習的本源,是人的本能,更是人類不斷發現、不斷進化的自然選擇,所以只有人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人類才能進步。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我們要做的是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不斷追問。讓學生學會提問,帶著問題進課堂。因此以學生為本的問題化學習便應運而生。
什么是問題化學習?
問題化學習是以“學生問題為起點、學科核心問題為基礎、教師問題為引導”的基于問題系統優化的一種課堂學習活動。它是面對未來不可預測的變化與復雜問題時,學習者所應該具備的智慧與能力。
它強調核心問題和問題系統在知識建構與問題解決中的意義。一是“變教師設問啟發學生思考,為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從而“讓學習主動發生”;二是“變教師組織問題推進,為培養學生自主建構問題系統”——從而“讓學習深度發生”;三是“變教師追問,為培養學生相互追問,自我追問”——從而“讓學習持續發生”。
如何進行語文課堂問題化學習?下面我以《故都的秋》課堂閱讀學習為例來進行解說。
首先,鼓勵學生敢于提出問題:帶著問題進課堂,引導學生散點發問。
在上《故都的秋》前,筆者要求學生先自主學習,每人提出兩個最感興趣的問題,并按自然的4個小組,每組整合成4個最有價值的問題,由小組長寫在黑板上。
其次,引導學生有序地提出有學科價值的問題,并聚焦核心問題不斷追問,形成問題鏈。
緊扣單元目標,筆者引導學生由淺入深提出有學科價值的問題。本單元學習的是寫景狀物的散文,本文寫了什么地方景物?選取這個地方什么樣的景物?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作者是怎樣寫景的?為什么要這么寫?郁達夫有什么樣的人生遭際,本文寫作背景是什么?以上問題從淺釋到領悟有所深入,但還停留在閱讀理解的低階狀態。老師還應引導學生繼續追問:如此清靜悲涼的故都之秋,作者為什么如此眷戀與贊頌?——這樣寫好不好?進入賞析階段。北京城有那么多煊赫的政要名流和富麗堂皇的名勝古跡作者為什么不寫,故都的秋都是如此清靜悲涼的嗎?——我同意不同意作者的觀點?進入洞察階段。如果我是郁達夫,并生活在我們這個新時代,我會怎么寫故都的秋呢?——如果我是作者?進入移情階段。郁達夫冷色調的故都之秋對你審美情趣的培養有什么價值與啟迪?——對我有什么啟示?進入自省的高階思維狀態。
再次,利用小組合作探討,一一消化問題;并聚焦核心問題,師生共同探討解決。
利用小組合作探討,將問題大體消解。在合并同類項與解答問題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問題共同指向一兩個地方,這可能就是本文的核心問題。一是作者為什么都選取冷色調景物來寫故都的秋?(選擇冷色調,運用了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手法。)二是如此清靜悲涼的故都之秋,作者為什么如此眷戀與贊頌?(清靜悲涼的冷色調更符合作者的心境——寂寞、孤獨、憂郁、悲涼。)個人遭際和社會風云在作者心里投下了陰影,以致對故都清秋的品位也不免夾雜著苦澀與悲涼,由自然之秋想到人生之秋。個人遭際:3歲喪父,家境貧寒;兩度失敗的婚姻;兩次喪子之痛;少年時代就沉浸在水一樣的春愁中。社會風云:1933~1936年白色恐怖籠罩中國大地,作者對革命深切失望,企圖逃遁到清靜悲涼的世外桃源慰藉自己痛苦的靈魂。
其實,要實現問題化學習,最重要的是教師自己要及時更新觀念,轉變角色,做學習的終身者和引領者。
也許很多老師疑惑:自問自答式的傳統教學法既省時又省力,還十分安全保險,何必要讓學生提問題呢?的確,問題化學習,既費時又費力,且險象叢生難以掌控。我們的課堂我們不能做主了,學生時刻處于隨機狀態,老師少了許多安全感。殊不知,我們提問題與學生問問題大不一樣,問題只有在學生自己提出時他才會動腦筋思考并試圖解決,才真正具有意義。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在《每事問》中寫道:“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的巧,愚者問的笨。人力利天工,只在每事問。”可見學生課堂提問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其實,對于提問,學生比我們想象的要來得可愛而感興趣。筆者僅僅實踐了一學期,學生就習慣了提問題,并不斷追問。其中有四五個好問者每天拿一張小條子,里面提了若干問題。課堂上若不給他發問機會,他就不肯坐下,還不讓你講課。當一個個有價值的問題呈現,當課堂上思維閃爍火花四濺時,那是怎樣的歡悅與感動!“《氓》中為什么要寫斑鳩鳥,而不是其他鳥?”“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兄弟為什么譏笑自己的妹妹?“三千年前,如此溫柔美麗、勤勞善良的女子慘遭休棄,對在座的女同胞有什么現實啟迪意義?”“《采薇》中彼爾維何?維常之華。為什么要寫路邊開的是棠棣花?”“《采薇》與范仲淹的《漁家傲》有什么異同?”“《離騷》中屈原是個男人,為什么那么喜歡臭美?”“《孔雀東南飛》中孔雀為什么飛的是東南?”“劉蘭芝在夫家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為什么還會指如削蔥根呢?”“劉蘭芝被婆婆休棄了,回到娘家為什么還會有那么多才貌雙全的官二代富二代公子哥兒來提親?”“為什么用孔雀開頭,卻用鴛鴦結尾?”“《赤壁賦》中蘇軾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懷古傷今所懷的古人為什么是曹操而不是周瑜或諸葛亮?”“箱簾六七十,綠碧青絲繩。”“金車玉作輪,躑躅青驄馬。”“其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古詩文中“青色”有什么樣的文化內涵?面對一朵朵燦爛的思維之花,你會慨嘆:學生怎么會有這么多莫名其妙的有價值的問題?
總之,語文問題化學習,就是要我們老師轉變教學理念,變著法子引導學生發問。讓學生從不愿提,到開始提,再到敢于提,最后懂得提有學科價值的核心問題。我們通過收集學生問題,發現有價值的問題,進而聚焦核心問題,幫助學生構建問題系統,不斷培養學生追問的能力。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翻轉:一是使講授中心的課堂轉變為學習中心的課堂;二是從知識獲得的碎片化走向結構化;三是從低階思維走向高階思維;四是從淺層學習走向深度學習。
從顯性來看,我們是在要求學生提問,但其隱藏的內涵則在于批判性思維、發散性思維等高階思維的發展。這意味著學生在提問時,思維就不再是僵化、固化的了,這一過程將直接促進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思維發展與提升。
新時代新要求,問題化學習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既要不斷學習,豐富我們的學科素養和課堂駕馭能力。既要對文本各問題了然于胸,又要收放自如。同時又要放低我們的身段,敢于甚至勇于向學生學習。而正是學生這些有趣的問題倒逼著我們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所以教師首先應該是問題化學習的終生學習者,然后才是問題化學習的課堂引導者,最后才是教書育人的教育者。
參考文獻:
[1]王天蓉.問題化學習——教師行動手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王天蓉.上海滬江進修學院講座《問題化學習的十五年》.2018年11月28日.
[3]王芙蓉.上海智慧教育論壇第十三講《問題化學習與思維發展》.2016年12月2日.
[4]搜狐網.搜狐時尚《要教給孩子擁抱未知的能力,而不是信息和技能》.2018年8月22日.
作者簡介:
吳月鳳,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