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婉茹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當代教育越來越重視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提升,這就為新的教學方法的融入提供了契機。師生互動教學是以師生互動為基礎展開的教學,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增強師生間的交流,提高教學實效性。因此,從重視課堂問答,提高學生注意力;把握互動時機,滿足學生求知欲;開放性教學,培養學生主體意識三方面對師生互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展開了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師生互動;課堂問答;互動時機;開放教學
眾所周知,小學語文作為小學階段的主要學科,對于小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和基礎奠定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現狀不容樂觀,尤其是課堂互動性不足這一因素更是嚴重制約了小學生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所以,當代教師理應重視起師生互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在最大程度上利用多樣互動深化學生的認識,進而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以下便是對此的一些看法與實踐。
一、重視課堂問答,提高學生注意力
課堂問答是最為常見,也最有效的一種師生互動形式。由于受到年齡和心理上的影響,小學生很難長時間將注意力集中到課堂教學中,而適當性的問答則恰恰解決了這一問題,它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喚回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這對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重要作用。當然,課堂問答需要教師提前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進行針對性的設計。為此,教師可以從語文知識點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出發,將其拆解為更為容易的小問題,以便于進行適當的提問。如此一來,必然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注意力,發揮出師生互動的優勢。
例如:在學習《灰雀》的過程中,為了提高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體會到列寧善解人意、循循善誘的良好品質,我在教學中主要借助問答這一形式與學生進行了有效的互動。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首先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了初讀。在學生讀完之后,我詢問學生:“同學們覺得這篇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在提出該問題后,有的學生迅速開始翻閱課本內容,有的學生則開始舉手示意想要回答。在邀請了幾位學生進行回答之后,我順其自然地將學生帶到了對課文的整體解讀中,并以分段朗讀的形式在合適的時間進行了互動問答,從而有效確保了小學生的注意力時刻處于集中狀態。
二、把握互動時機,滿足學生求知欲
小學生正處于好奇心強烈的階段,他們對各種未知的事物都充滿了好奇。所以,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和過程把握好互動的時機,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來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從而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任何教學方法的應用都是為教學目標和學生成長而服務的,所以,教師理應在學生產生疑問之時與學生進行有效互動,此時也正是學生迫切需要幫助的時機,在這一階段介入互動性的指導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在課堂上把握好時機,才能真正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學習《夜鶯的歌聲》的過程中,為了使學生能夠懂得“夜鶯的歌聲”的真正含義,體會到小夜鶯的機智勇敢,我在教學中非常重視對師生互動時機的把握。因此,上課后我首先開展了一個小型的討論會,隨后向學生提出了“哪些方面描寫了小夜鶯?這些描寫的作用是什么?你認為小夜鶯是一個怎樣的孩子?”這一問題串,要求學生嘗試在互動中進行解決。在學生對描寫作用進行討論時出現了一些分歧,在了解到情況后,我適時地進行了介入,并在互動交流中進行了有效的引導,從而在滿足學生求知欲的基礎上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開放性教學,培養學生主體意識
語文學科本就是一門較為靈活的課程,在實現師生互動這一環節上,只有重視開放性教學,才能有效引發學生的互動興趣,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開放性教學不僅能為師生互動提供良好的契機,還能有效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更好地展示自我。當然,教師要想在開放性教學中發揮出師生互動的優勢,就應該以學生的角度看待問題,以有效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產生自主與教師展開互動的欲望,進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有效提高。
例如:在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的過程中,為了使學生能夠感悟到賣火柴小女孩的悲慘命運,我在教學中非常重視對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為此我通過開放式的教學與學生展開了互動,從而有效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在學生對該故事有了一定了解之后,我開展了一個角色扮演活動,與學生一起進入到了這一故事的場景之中。在開演階段,我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一段背景音樂,塑造了一定的氛圍,隨后扮演者全面展示了自己的表演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切身體會到賣火柴小女孩的悲慘經歷,更在準備階段的互動中理解到了課文中的深刻含義。
總之,師生互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形式,能夠真正作用于小學生語文學習效率的提升。因此,作為當代教師理應在不斷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的過程中重視對師生互動的應用,以有效構建互動課堂,發揮出課堂教學的優勢,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進步。
參考文獻:
[1]閻照強.師生互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9,5(6).
[2]孫源婕.小學語文教學中師生互動策略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12).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