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玲
摘 要:四年級是小學的中年級階段,這個時期的語文教學,需要關注到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從小學語文教學的宏觀角度講,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個重要任務。但是在低年級階段,學生知識積累、身心發育程度很低,核心素養培養并不容易實施。到了四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語文積累,身心發育也有了提升,這個時候,就適宜融入核心素養培養了。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原則做出分析,然后提出合理的教學對策,希望能夠為小學語文教師起到參考作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四年級;核心素養;培養原則;教學對策
核心素養,可以理解為學科核心素養,也就是一門課程所對應的主要素養。對于小學語文課程來講,核心素養就包含了語感、語文積累、語言構建、邏輯思維、分析推理、文化意識等多個方面。在四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便需要對核心素養形成清楚認識,通過合理的方法,將其融入課堂,對學生展開培養,推動學生核心素養水平不斷提高。
一、小學四年級語文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原則
對于四年級的語文教學來講,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一個班級的學生人數較多,而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又存在區別,這就增大了核心素養培養的難度。具體來講,需要遵循以下幾點基本原則。
第一,趣味性。四年級學生,年紀都比較小,學習行為和自身興趣存在直接關聯,而且影響甚大。要實現有效的核心素養培養,就需要激發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之中,接受核心素養滲透。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就需要遵循趣味性這個原則,構建趣味化的教學模式,對學生展開有效教學。
第二,層次性。正如前文所說,一個班級的學生存在差異,單就語文水平來講,便存在高低之分。所以,在進行核心素養培養的時候,就需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但是,要想完全針對每個學生實現個性化教學,這不現實,畢竟學生人數很多。因此,便可以將一個層次的學生劃分到一起,實施層次性培養。
第三,交互性。語文教學不能局限在固定的模式中,尤其是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一定要相互交流,這樣才能促進核心素養的進步。因為很多核心素養都需要通過實踐鍛煉。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培養,就需要教師通過有效手段,提升教學活動的交互性,讓學生在交流互動中逐步提高核心素養水平。
二、小學四年級語文教學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策略
(一)寓教于樂,逐步滲透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的培養,要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滲透,不論是閱讀教學,還是寫作教學,都是核心素養培養的渠道。要想教育活動取得良好的效果,便需要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快樂。所以,需要通過趣味方法,創建寓教于樂的模式,將核心素養滲透進來。首先,游戲教學。四年級學生,正處在對游戲感興趣的年齡段,在語文課堂上,便可以結合一些學生喜愛的游戲,融入核心素養,讓學生在游戲中逐漸形成對應的素養。其次,“音畫”同構教學。所謂的“音畫”同構教學,指的就是通過多媒體,將聲音和畫面結合起來輔助語文教學,讓學生在聲音和畫面的影響下,調動起視聽感官參與學習,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核心素養。比如教學《虎門銷煙》這篇課文,便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音樂和相關的畫面讓學生產生情感上的體驗,從而領悟課文,提升語感這個方面的核心素養。
(二)分層指導,促進學生有效進步
在層次性原則的基礎上,要讓教學活動層次化地開展,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融入難度適當的核心素養。具體來講,可以通過分組學習法來教學,以分小組的形式,對學生予以層次劃分,將水平相近的學生劃分為一個小組,然后針對不同小組設計不同的學習任務,讓每個小組可以拿到與水平相符合的任務,進行自主學習。然后,在各個小組自學過程中,教師則需要給予分層指導。對于低水平的小組,教師可以較為詳細地闡述某些知識,引導學生領悟其中的核心素養。而對于高水平的小組,教師指導則應該以點撥啟發為主,盡量讓學生自主思考。
(三)做好互動,強化學生核心素養
要讓四年級學生核心素養切實提高,還需要關注到課堂互動這個方面,通過互動,可以讓學生對相關的核心素養進行實踐鍛煉,從而提高素養水平。比如,在課堂上可以設計主題辯論,針對一篇課文中的主題思想,或者是某個人物,抑或是某個事件,設計辯論活動,讓學生依照自己的觀點分成不同的小組進行辯論,這樣就能強化學生語言構建和邏輯思維方面的核心素養。此外,還可以設計角色表演、情景模擬等互動活動,加強學生之間與師生之間的交互,全面推動四年級學生核心素養實現提高。
在四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認識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這個重要任務,通過寓教于樂、分層指導以及強化互動,讓核心素養與語文教學緊密結合,教學學生語文知識的同時,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進步發展。
參考文獻:
[1]李作芳.淺談閱讀教學中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14):62-63.
[2]張照清.基于課外閱讀基礎上的小學語文核心素養探究[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6(8):47.
[3]廖玲.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培育理念下的閱讀教學改革初探[J].快樂閱讀,2016(18).
編輯 王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