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實踐教科研訓一體化的路徑有很多,本文以數學學科為例,談談如何以課例研究為載體,實踐教科研訓一體化。
關鍵詞:課題研究;載體;教科研訓;一體化
教科研訓一體化是指學校管理中,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效能最大化為追求,以解決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核心,以科研為先導,以教研為中心,以培訓為主線,以信息技術為支撐,實現教育科研、教學研究、教師培訓、信息化四位一體的教師研訓模式和研訓理念。實踐教科研訓一體化的路徑有很多,可以依托教研組、備課組、學習共同體,也可以培養骨干教師為抓手。本文以數學學科為例,談談如何以課例研究為載體,實踐教科研訓一體化。
一、 確定課例研究主題,引領教師明確教科研方向
一直以來,校本教科研訓低效存在的突出問題是沒有研究主題,沒有系統性、缺少專業引領,研究內容碎片化,忽視科研成果的積累。為了提升校本教科研訓一體化的實效,朱棣文小學以省“十三五”規劃課題《兒童學習導向的教學行為改進研究》的研究為引領,根據課題的內容和進度,有序制定每學期教科研訓一體化的工作計劃表。
以上學期為例,學校主要推進了省級“十三五”課題的子課題《學科學習圖式與學科教學行為雙向建構的研究》的研究。學期初,課題核心組組織全體教科研組長集中培訓,明確本學期教科研組的主題和任務,根據《朱棣文小學課例研究指導綱要》,每個教科研組自選兩個課例進行研究,期中前完成一個,期中后再完成一個。期中階段,教科研組長在學科大組內進行交流。
二、 尋找課例研究文獻,借助科研培訓提升理論素養
為了讓每個教科研組能深入開展課例研究,學校決定分兩個層次進行文獻資料學習。一個層面為教科研組老師自主收集有關學科學習圖式與學科教學行為的文獻,借助信息化技術,都上傳至學校課題研究的網絡平臺,這樣更加方便每一位老師隨時點擊學習,旨在讓每一個老師都動起來,學起來。另一個層面是教科室層面,組織課題核心組成員進行有關學科學習圖式與學科教學行為的文獻綜述研究,文獻綜述一旦成文,就下發到各教科研組集體學習,旨在協調平衡每個教科研的理論學習程度,確保每一個老師能了解有關課例研究的文獻資料,有效提升課題研究的理論素養。
三、 潛心實踐課例研究,教研科研培訓比翼齊飛
由于科研適時介入,因而有效引領了教研的方向。下面以高數組為例,具體談談教科研組如何潛心實踐課例研究,讓教研科研培訓比翼齊飛。高數組開展的第一個課例是《和與積的奇偶性》研究。第一次課例研討,組內老師就本課的知識模型、教學思維導圖、學生學習圖式、教師教學行為等進行了研討,厘清了本課的教學核心問題、教學難點;第二次課例研討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組內兩位青年老師進行說課,其他老師提出修改意見;第三次活動明確這節課觀察的主題,并就課堂觀察進行了分工與解讀,隨后進入課堂進行觀課;第四次活動是結合觀察記錄表進行主題式議課,提交觀課反思。由于課例研究基于一線課堂,老師們普遍感到課例研究很接地氣,覺得在科研引領下的教研更加系統化、專題化,課例研究是教科研活動的一個好抓手。
四、 聯盟內展示課例研究課,實現聯盟校間教科研訓一體化
各聯盟各校均有各自的研究課題,雖然課題的層次不同,課題的題目不同,但是基于課題展開的課題研究課,在促進教科研訓一體化的作用是相通的。各聯盟校基于各校是科研實際水平,課例研究路徑、策略不盡相同,客觀存在的資源差異,正好為聯盟校間相互學習、相互借鑒提供了可能。
朱棣文小學聯盟各校本著合作、分享、共贏的理念,成立了科研協作共同體,由各校的科研副校長、教科室主任、科研骨干共同參與。各聯盟學校每學期自主申報課例研究課的大致時間,盟主學校負責協調安排好聯盟校間課例研究課的周次,期初統一下發聯盟各校,旨在讓聯盟各校做好充分的準備。例如提前打磨課例研究課,撰寫好課題研究課的設計方案。方案首先簡單介紹學校課題的研究進展情況,接著具體介紹本課例主要想研究的目標是什么,想解決一個什么教學問題,采用了什么樣的教學策略(教學行為)予以實施,預期想取得什么樣的成效,最后附上“課堂活動單”。
朱棣文小學作為盟主學校,率先在聯盟內承辦課例研究課的展示活動。活動分三個議程:一是骨干教師執教課題課《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其他老師觀課記錄;第二個議程是課例研討:(1)上課教師說課,重點介紹本課的研究主題、活動設計的意圖以及所要解決的問題;
(2)教科室主任匯報課題的進展,并組織研究課題組老師和各聯盟學校參加活動的科研骨干圍繞觀察記錄表一起議課;
(3)科研處的專家為本次活動做點評、為學校下一步的課題研究做指導。實踐證明,這樣的課例研究活動,讓聯盟內參加活動的科研骨干對什么是課例研究,怎樣依托課例研究實踐教科研訓一體化有了明確的認知。在盟主學校的帶領下,朱棣文教育聯盟內各校的課例研究有聲有色地開展起來。
五、 打造精品課例研究,呈現教科研訓一體化成果
在一線教科研組普遍開展課例研究的同時,學校教科室基于教師的研究成果,重點打造精品課例,充分呈現教科研訓一體化成果。下面以高數組研究六年級《認識比例》單元為例,具體談談如何打造精品課例。
(一) 基于單元前測問卷,準確把握學習起點
教科研組依托前一個子課單元前測的研究成果,發揮集體智慧,精心設計單元前測問題,并在相應班級進行前測,了解學生的真實認知起點。教科研組老師在分析單元前測問卷中發現大部分學生對“比”的相關舊知掌握良好。對于比例尺,大部分同學不知道,班中只有少數幾個學生在地圖上見過,但是也不理解它的意義。根據老師歷年的教學經驗,學生在求放大比例尺的時候,受思維定勢影響,習慣用“小的數”∶“大的數”(典型錯例),而非“圖上距離”∶“實際距離”。看來比例尺的教學還需動一番腦筋,讓學生學得有趣又記憶深刻。
(二) 精心梳理單元導圖,讓學生整體感知單元結構
教科研組還仔細研讀了《教師教學用書》中有關《比例》單元的介紹,明確了本單元的核心概念是“圖形的放大與縮小”,它是比例、比例尺、面積變化的學習基礎。基于單元前測,發現比例尺是本單元的學習難點,比例尺包括放大比例尺和縮小比例尺兩種。一路思考一路整理,就形成了《比例》單元概念導圖。在單元教學起始課的伊始,向學生做簡單介紹,讓學生有一個整體感知。
(三) 重組教材,借助“地球儀”,全力打磨《比例尺》一課
本單元的教學難點是《比例尺》一課,因此教科研組的老師把目標聚焦在這一課例的研究。怎樣讓學生有學習的欲望?怎樣才能讓他們開竅,對知識產生興趣呢?激發學習欲望的方法有好多,可以是一個游戲、一個活動、一次鼓勵、一個情境等等,正如盧梭所言:讓孩子產生學習欲望,那么一切方法都會是好方法。基于前測問卷的分析,發現學生對比例尺知之甚少,而且知道的同學也是在地圖上見過的。于是教科研組決定這樣設計教學。
第一層次:創設情境,揭示新知。準備2個不同大小的地球儀,提問:為什么這2個地球儀上的中國版圖的形狀相同,但大小不同?旨在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初步感悟大小不同是因為縮小的比例不同。引出比例尺六千萬分之一,比例尺四千萬分之一。
第二層次:探究新知,理解意義。
1. 自學課本,思考問題:什么是比例尺?說說比例尺1∶60000000的意義?
2. 集體反饋:“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比例尺1∶60000000表示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六千萬分之一;或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
60000000倍;或圖上1厘米表示實際60000000厘米(即600千米)。
第三層次:內化理解,靈活遷移。在比例尺1∶60000000的地球儀上量得上海到北京的圖上距離大約是2厘米,那么上海到北京的實際距離大約是多少千米?
第四層次:鞏固練習,拓展提升。
(1)在比例尺1∶60000000的地球儀上量得()到()的圖上距離是()厘米,那么()到()的實際距離大約是多少千米?
(2)上海到北京的實際距離大約是1200千米,在一個地球儀上量得上海到北京的圖上距離是2.5厘米,你能求出這個地球儀的比例尺是多少?
教學實踐證明:地球儀這一素材,對學生來說比較熟悉,大家都見過。但是之前看地球儀可能關注的是七大洲、四大洋、赤道、經緯線等等。而今天老師卻帶著大家從熟悉的地球儀出發,探究其中蘊含的數學秘密:縮小——按不同的比例縮小——比例尺的意義——求實際距離——求比例尺……因此學生的興趣被點燃,學生的思維被激活,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比例尺的學習之中。教科研組集體的智慧成就了一節精彩的數學課,老師們再次品嘗了科研引領教研的價值與魅力。
以“課”為中心,立足“課題”與“課堂”,一直是朱棣文小學教科研訓一體化研究的重要內容。在“科教融合”理念引領下,我們將繼續以課例研究為載體,力爭在教科研訓一體化的研究中取得更豐碩的成果。
參考文獻:
[1]楊榮波.課題研究共同體:推進教科研訓一體化的有效載體[J].教育科學論壇,2008(11).
[2]焦爾當.學習的本質[M].杭零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王美亞,江蘇省太倉市,太倉市朱棣文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