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對國際化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長,跨文化交際能力成為高校人才培養的主旋律。本文從國際化視角出發,以培養社會急需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把語言知識傳授、語言運用能力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融為一體,優化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模式,提升大學英語教學質量,進一步增強應用型人才的國際競爭力。
【關鍵詞】國際化人才;跨文化交際;培養模式
【Abstract】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the demand for internationalized tal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has become the main theme of talents culti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iming at cultivating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urgently needed by the society, this paper integrates language knowledge imparting, language application ability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training, optimizes the training mod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further strengthens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Key words】international tal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ivating model
【作者簡介】張廣奇(1966-),男,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際。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網絡化的高速發展加速了我國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融入國際社會的步伐。為了適應國際經濟社會對外開放的要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要“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與合作,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2017年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簡稱《指南》)中再次強調了“大學英語課程的重要任務之一是進行跨文化教育”,認為學生除了掌握英語作為專業交流的工具之外,還要“了解國外的社會和文化,增進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意識、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近年來,在國際化人才培養方面,文秋芳(2002)、王金洛(2005)等對國際化創新型人才的特點和培養做了有益探討。
國際化視野是國際化人才的重要特征,以良好的外語水平為基礎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國際化人才的基本能力,也是國際化人才培養的主要內容。跨文化交際能力定義甚多,現在一般指的是在一個多元文化和國際化的環境中生存和發展,能夠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通常都會用“有效性”和“適當性”來定義跨文化交際能力。“交際者在特定語境下所表現出來的適當和有效的行為”(Spitzberg & Cupach,1984)。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適當性和有效性同具體的語境有關,跨文化交往中的得體性要由交際雙方根據具體語境去協調和構建。“跨文化交際能力指的是進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際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質”(高一虹,2002),是由交際的有效結果或目標實現的“功效”來定義的。
隨著高校教育國際化步伐的加快,傳統人才培養模式下外語教學與社會實際需求脫節、缺乏國際視野的弊病日益顯現。“與國外相比,我們探索外語人才培養模式的深度和廣度仍然不足,在新的形勢下,我們清楚地認識到:每一個學科領域都有其國際化的最前沿,而我們培養的學生離國際化標準還有相當的距離,在數量和質量上都遠遠不能滿足國際交流的需要”(莊智象等,2012)。目前,中國學生的外語交際能力中的不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1)本國語交際規則沒有比較明確的認識,常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應該以尊重對方的方式對待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際者;(2)外語交際規則和交際模式方面的知識短缺,不知道外語的語言交際中有一定的規則。
Byram(1997)創建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模式由知識、技能、態度和性情、行為取向構成。語言能力、社會語言能力及語篇能力結合才能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且它們之間是互動的關系。劉學惠(2003)認為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有“顯性”和“隱形”兩大路徑,分別獨立于語言學習和融入語言學習當中。楊盈等(2008)基于自己建構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模式提出了以教材和教法為核心的培養方法,對課堂實際教學有可借鑒。蔣曉萍等(2011)根據Kim(2001)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細化和Chen(2005)提出的跨文化能力交際模型建構了一種在意識、態度和情感層面上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模式。筆者認為明確的培養目標、精良的師資隊伍、科學的教材規劃、恰當的課程體系、合理的學習觀念和有效的教學策略有助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1.明確的培養目標。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不是要求學生改變其個性特點,而是要求他們增加社交技巧以及處理事務的技巧等,所以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目標是增加認知能力,即在意識到文化的多樣性下,強調情感能力,改變行為方式,即達到觀念的轉變(Kealey & Protheroe,1996)。首先,在認知層面上提高跨文化意識,選擇解釋影響跨文化交流變化過程的知識、文化適應的知識和與之相關的潛在的交際問題;其次,在情感層面上強調對待其他文化背景的人的態度以及處理文化不同時,其主體的情感體驗;最后,在行為層面上實現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明顯的交際,也是一種文化適應。
2.精良的師資隊伍。師資隊伍的知識面、專業水平和視野直接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6年教師節提出了四個“引路人”:廣大教師要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做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師資隊伍建設應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的原則,加大國際化教育培養力度。通過與國外一流大學聯合培養、優秀青年教師出國進修、學科帶頭人海外高訪等途徑,進一步提升教師的國際視野和專業技能,進而將新的教學理念、新的信息和知識帶給學生,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此外,高校應該研究制定相應的配套措施,激勵教師加強自身國際化學習和研究的積極性,鼓勵教師既傾心課堂教學又熱衷社會實踐,在實踐中豐富和升華理論知識。
3.科學的教材規劃。教材是教師教學活動的主要藍本,也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主要依托,因此教材建設對于人才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堅持自編和引進相結合,教材的編寫要充分吸收借鑒國內外先進的外語教育理念;(2)教材內容要考慮到社會的實際需求,體現知識性、實用性、啟發性和多樣性;(3)引進內容新穎、素材多樣的英文原版教材,以達到開闊視野、相互借鑒的目的;(4)在信息技術支持下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多元文化元素,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料創設出生動有趣的語言環境。在教材的使用過程中,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收集相關學習資料并在課堂上進行學情匯報。教師也可以提供相關的文字、圖片和視頻資料等,將文化主題系統地引入到課堂,教學相長,有助于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4.恰當的課程體系。跨文化交際課程主要包括文化教學,或者在聽、說、讀、寫課中滲透文化背景知識教學,同時也要體現情感能力培養的內容。“語言始終只是一個外殼,語言再流利,沒有內容和內涵,仍然是無法交際的,而只能說語言流利,頭腦空洞”(桂詩春,2004)。課程體系應該具有目標性、系統性、實踐性和國際性:制定以國際化人才的內涵需求為培養目標;系統設置語言技能類、應用類和素質類課程的比例;加強實踐課程,學以致用,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引進國際化課程,增強學生適應國際化趨勢的能力,提高國際競爭力。總之,跨文化交際課程應該豐富學生中外文化知識,注重情感能力培養,擴展學生的國際視野,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
5.合理的學習觀念。學習是知識經驗轉化獲得的過程(Kolb,1984)。這種經驗性的學習是一種可利用的、延續的、循環的過程。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涉及理解主體如何解釋新的文化經驗、如何將其整合到更寬泛的世界觀體系的能力。“在日常的外語教學中從事文化對比,使得學生不僅在理性上對于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特征有所了解,而且能夠自覺地汲取語言中的文化信息。這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的跨文化意識,而且可以提高他們使用外語的準確性和得體性”(胡文仲,2004)。實踐是幫助學生牢固掌握知識的重要方式,在具備一定的跨文化知識之后,相應的跨文化交際的場景供學生實踐,以達到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目的。
6.有效的教學策略。創建多維教學模式,加強對國內外前沿教學方式研究;啟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課堂教學的知識性、互動性、多樣性、靈活性和拓展性;實施英漢“雙語教學”,增加外語訓練與專業知識講授的融合度;推行混合式教學,注重現代計算機網絡和多媒體技術對教學模式的助推作用;加大實踐教學環節,舉辦國際夏令營、外培項目和學術講座等,讓學生融入跨文化交際環境,了解國際化人才的動態;拓寬國際合作辦學,讓更多優秀人才走出國門,拓展學習和運用外語的渠道,接受跨文化氛圍的熏陶。
高等教育國際化是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因此,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首先應該立足于本土化的基礎上,我們要以開放的國際視野,積極順應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趨勢,著力提升跨文化交際的應用能力,融入國際化的主動意識,加快人才培養理念與目標、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和教材規劃等方面的改革,把語言知識傳授、語言運用能力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融為一體,幫助學生不斷了解中外不同的世界觀、價值觀、思維方式及社會組織差異,增強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而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國際化人才。
[1]Byram, M..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 Cleveland: Multilingual Matters,1997.
[2]Chen Guoming.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S]. Shanghai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Synposium,2005.
[3]Kolb, D. Experiential Learning[M]. NJ: Prentice Hall,1984.
[4]Spitzberg, B.H. & Cupach, W. R.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M].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1984.
[5]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6]高一虹.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跨越”與“超越”[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
[7]桂詩春.我國外語教育的根本出路[J].中國外語,2004(1).
[8]蔣曉萍,韓東.跨文化交際能力超越式培養模式構建[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9).
[9]劉學惠.跨文化交際能力及其培養:一種建構主義的觀點[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1).
[10]文秋芳.英語專業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國外外語教學,2002(4):12-17.
[11]王金洛.關于培養創新型英語人才的思考[J].外語界,2005(05).
[12]楊盈,莊恩平.跨文化外語教學:教材與教法——外語教學跨文化能力模式的應用[J].江蘇外語教學研究,2008(02).
[13]莊智象,劉華初,謝宇,嚴凱,韓天霖,孫玉.試論國際化創新型外語人才的培養[J].外語界,201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