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怡
摘? 要: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跨文化交際的困難。本文以拜訪待客為例,從邀請與預約、到訪與迎客、就餐與交談、告辭與送客等方面來闡述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并從文化誕生、歷史發展和價值觀念等方面分析了文化差異的原因,最后對跨文化交際提出了一些對策。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中西方禮儀;拜訪待客
[中圖分類號]:G1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4--01
一、引言
當今世界,各國來往密切,多元文化共同站上世界舞臺,跨文化交際成為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本文以跨文化交際為視角,列舉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在拜訪做客以及迎接待客方面禮儀的差異,分析其差異原因以及文化內涵,以期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二、中西方文化中拜訪與待客的差異
1.邀請與預約
西方人注重個人生活的時間安排,通常會提前邀請,通過書面或者短信等具體形式,確定對方是否有時間。收到邀請的一方確認時間地點后,應盡快告知對方自己是否能赴約并表示感謝。
中國人在朋友間的拜訪有時候不會提前預約,而是直接登門,或者是在即將出發或者到達的時候通過電話告知對方。另外,面對朋友的邀請,如果要拒絕,中國人通常習慣于委婉的說法,如“到時候再看吧”、“到了那天再說”。
2.到訪與迎客
由于中國人的習慣大多是臨時通知,從雙方聯系開始,主人就會開始在家做準備。而去拜訪的人不能空手,要有禮物,通常是保健品、水果、煙酒等。隨著社會進步,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帶上一束鮮花。收到禮物時,含蓄的中國人通常會假裝半責備地說“人來就好了,還帶什么禮物”。
在西方,有著應該準時到達的時間觀念。如果臨時有事耽誤會,應該電話聯系主人說明原因。同樣也會帶上禮物,可以是一瓶酒、一束鮮花、一盒糖果等表示心意。西方人會更直接,通常會欣然收下禮物,熱情表示感謝。
3.就餐與交談
在這一部分中,關于中西方的餐桌禮儀的具體內容本文按下不表,只列舉中西方在拜訪做客過程中在主人家就餐的氣氛與交談的內容方面的禮儀差異。
中國飲食文化十分豐富。在招待客人時,通常會有相對于人數來說比較豐盛的菜,主人仍會自謙菜色不夠豐富。就餐過程中,主人為客人布菜,如果喝酒也會勸酒以表熱情招待。聊天話題也非常廣泛,通常從工作、事業到家庭或其他朋友。
西方的飲食文化更為理性,注重營養均衡。也很可能一起喝紅酒,但西方文化重視個性,布菜勸酒會被認為是侵犯個人自主的行為。關于聊天話題,西方文化重視隱私,中國人常常談論的婚戀狀況、年齡、收入等都是西方比較禁忌的話題。
4.告辭與送客
在中國,通常客人提出告辭,會說“實在抱歉,已經打擾很久了”、“不打擾你們休息了”之類的帶有歉意的話語來表達自己的感謝和告辭的意思。主人要起身送客,通常會送出門,特殊情況還有可能送到樓下、車站之類。
在西方國家,告辭通常由客人中的女性或者年長者提出,并且一般會在提出告辭的15-20分鐘后才起身離開,送客通常也只送到門口。
三、從文化角度出發考察差異原因
中西方之間有著很多不同的禮儀,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如果不能充分理解對方的禮儀及其文化成因,就很容易產生誤解。下文我們將從幾個方面分析考察差異的原因:
1.文化的誕生環境不同
西方文化地理上起源于古希臘和古羅馬,希臘等地是地中海氣候,當地沿岸自然環境比較惡劣,長期受到暴風雨的襲擊,人們為了生存必須不斷挑戰自然,個人挑戰自我發揮價值的空間大。
中國文化則誕生于中原地帶,處于亞洲東部的北溫帶,氣候溫和。加上自給自足、男耕女織,穩定的農耕經濟使中國人形成了一種“天人合一”是哲學思想,崇尚和諧,追求主客體的一致,和西方人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事原則。
2.歷史發展的線路不同
中國自漢代開始,儒家思想就一直占統治地位,儒家文化強調倫理,講究尊卑有序、長幼有序,社會等級十分森嚴,規范了人的思想和行為。西方國家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響,強調尊重、自愛、平等的價值觀,這成為了 西方禮儀的基礎。
不同的歷史演變中形成了不同的面貌,這也就影響了中西方待人接物的風格。中國人偏向于客氣,習慣“貶己尊人”,而這種“過分自謙”對于西方人來說是很奇怪的。
3.價值觀念不同
血緣宗法家庭是中國文化發展的一個基本單元,一個家庭、家族,成敗興衰都是連在一起的,因此要尊長輩、重孝道。中國社會的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因此產生了人們對權威的畏懼和向往。這些觀念從方方面面影響了中國社會文化和中國人的行為模式。
而西方價值觀念產生發端于英國維多利亞時期,“人,生而平等”,他們追求作為人理性的光輝,尊重認可人性,尊重個人利益與價值。是與中國的集體主義相對的個人主義。
四、跨文化交際對策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進步,世界各國之間交流頻繁,雙方除了保持了各自優良的文化傳統,也發展出了一些共同的現代文化。所以跨文化交際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1.求同存異,尊重雙方文化
跨文化交際,必須敞開心扉,求同存異,寬容接受文化的差異。要善于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消除誤會。要求我們必須不斷深化對本國和對方國家文化的認識,了解不同的文化模式,縮小交際距離,超越文化的差異。
2.互學互鑒,共同成長
現在各國各民族之間交往密切,弘揚中國文化的精華,與其他國家進行開放的交流,互相吸收優秀文化精髓,這有利于雙方文化發展進步,中國與世界各國和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榮,共創美好未來。
參考文獻:
[1]任泓璇.淺談中西方社交禮儀文化的差異[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0(S2):22-24.
[2]王麒,杜豐寧.中美社交禮儀和價值取向的文化差異[J].重慶社會科學,2017(07):61-66.
[3]跨文化交際面面觀[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 胡文仲主編, 1999.
[4]跨文化交際[M]. 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 顧嘉祖主編,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