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
摘要: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信息技術已經進入到教育中,為教育提供強大的動力。小學科學教學中,也需要信息技術的幫助。QQ、微信、微課等軟件,手機、PAD、電子白板、一體機等信息設備,豐富了科學課堂,吸引了學生的眼球。一個個直觀、形象、生動、交互的媒體形象,無不讓學生興奮。小學低年級剛叩開科學的大門,對周圍產生了無比的好奇,讓我們用信息技術,為他們創造一個嶄新的科學探究的空間。
關鍵詞:信息技術 小學 低年級 科學探究
新的一輪科學課程教學改革在低年級開設科學課,闊別多年小學低年級學生重新加入到科學教學的大家庭中。小學低年級剛進入校園,表現出無比的新鮮感。充滿好奇心、個性比較活躍、喜歡表現自己、注意力停留時間短、對直觀事物的關注時間比較長、思維活動較單一等。其原有意識樣態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1.打破砂鍋問到底
小學低年級學生天真可愛,好奇心比較強。喜歡對周圍不理解的事物產生疑惑,容易張口就問“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回事”……等問題,還會出現個體問題變成群體問題的現象,產生“群體效應”。當然這些意識比較簡單、粗淺,有時過于反復,但不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障礙。
2.活潑好動難控制
“三分鐘熱度”——自我控制意識比較薄弱。低年級學生的科學活動時間看似比較簡短,也需要學生全身心投入,但是面對自己感興趣的活動投入則多一些,反之則容易走神。短暫注意無法貫穿于活動的始末,當然對外界的刺激抵抗力比較差,容易受其他事物吸引而分散注意力。
3.探究意識未形成
從幼兒向少兒階段過渡,仍未脫離幼兒時期的稚嫩。對待科學學習要求不能立刻接受,以為老師的介紹只為了滿足自己的認知,對“為什么做”“怎樣做”“完成后知道什么”等問題,還沒有系統的認識。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把科學課堂看成是“游樂園”,秉承兒童心理特點,充分體現玩的天性。
4.自我為中心,缺乏合作意識
對科學探究的各項活動都能積極表現,為了得到老師的贊賞,不尊重小組內其他同學的心理,甚至也給其他小組帶來煩惱。對老師的響應程度過度,也引起了小組合作的缺失,認為自己在小組中的表現地位過于自信,容易產生同學之間的矛盾。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對低年級的探究要求明確指出:在教師指導下,能從具體現象與事物的觀察、比較中提出感興趣的問題;能依據已有的經驗,對問題作出簡單猜想;能簡要講述探究過程,并與同學討論、交流具有對探究過程方法和結果進行反思評價與改進的意識。信息技術在低年級學生科學深度探究過程中則發揮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一)學會自我控制,培養探究意識
1.感官刺激轉變學生的無意注意
小學低年級學生意志努力會不由自主的對一定事物所產生注意,這些注意我們稱為無意注意。例如,教室的門被突然打開,學生會不由自主的去看看發生了什么;周圍的同學在小聲說話,都會不自覺地聽聽說了些什么。那么對于學生感興趣的事,教師也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來幫助學生扭轉這些無意注意。教學《在觀察中比較》 一課,教師課件顯示出一位恐龍小伙伴,播放一段恐龍的小視頻,刨設一個侏羅紀公園的情境,立刻就能夠讓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探究活動的主體上。
2.讓游戲活動成為載體
興趣是科學探究的源泉,也是科學課教學非常好的學生心理基礎,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感興趣的教學內容,借助各種技術資源,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繼而培養學生對科學與科學課的熱愛。
低年級學生愛觀察、愛玩,教師在教學時應該充分利用這一特點,選擇適當的游戲活動讓學生在玩中學。教學《起點和終點》這課時,學生利用已經折好的紙青蛙來一個“青蛙跳躍賽”,教師利用手機將每一個組的彈跳瞬間記錄下來,實時傳遞到大屏幕中,通過圖片比較,學生很容易就會發現,每個小組的青蛙在彈跳過程中都會產生不同,那為什么不同呢?可能與什么有關系呢?一個個問題就會迅速呈現在學生的腦海里。
3.燃起的熱情不能迅速冷掉
學生在活動中尋找到的問題,不能迅速讓這些問題“制冷”。教師可以利用課件預設,或電子白板呈現、整理,提出一些共性的問題,成為探究的出發點。教師在課件制作時難免會在預設時無法考慮到一些生成性問題,這些問題的及時補充也是對學生探究活動的一次有效引導,讓學生得到尊重,就需要老師能把自己提出的問題直接表示出來。教師信任學生的熱情,積極回應學生的發現,讓學生充分體會到科學課充滿信任是一件美好的事。
(二)拓寬信息渠道,讓探究實踐走得更遠
1.多一些模塊訓練
信息技術能及時提供一系列模塊訓練的效果,這些模塊訓練在分布一個個階梯式活動中。以觀察方法指導,教師在指導學生觀察時要提出明確的觀察方法,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細致的觀察,但是有的觀察方法老師難以表述清楚,學生也難以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正確的觀察。信息技術能將抽象變為具體,模糊變為清晰,較好的解決這些問題。
例如:教科版一年級上冊《我們知道的植物》這課中,選擇一種方法種一棵植物,通過畫圖或拍照的方法,記錄其生長情況。利用手機、IPAD等設備將這些植物的生長瞬間拍攝記錄展示,就能形成一段植物的生長過程圖集,借助QQ、微信等方式進行傳輸。
2.讓探究方法學得更扎實
低年級學生雖然具備一定的探究能力,但是他們的探究能力還不夠協調,操作還不是非常規范,因此需要教師耐心的引導。教學時必須給予學生規范的示范'可以讓學生進行復述或演示操作的過程。通常學生演示的地方比較狹小,距離其他學生也比較遠,很難看清楚。讓實物投影儀幫助學生進行演示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普通臺式實物投影儀具備一些簡單的投影設置,可以將學生的畫圖、文字材料放大,讓其他學生看的更清楚。當然高清電子實物投影儀可以自動對焦,隨時轉換攝影角度,讓畫面更清晰。手機QQ,Ariplayer等軟件也能進行實時互動直播,豐富的信息技術呈現手段,可以讓課堂展示變得更方便,靈活。
3.微課成為教師的好幫手
微課是指運用信息技術按照認知規律,呈現碎片化學習內容、過程及擴展素材的結構化數字資源。微課視頻短小精悍,目標指向明確。學生可以在課內、課外進行自主學習,是課堂教學的一個輔助資源。在教學《起點和終點》一課之前,學生需要制作紙青蛙。教師在課前制作一些紙青蛙的教學視頻,放在班級QQ群、微信群中,發動學生家長一起參與指導,共同制作紙青蛙,為后續的教學活動做好準備。教師在使用微課時也應注意,選擇與教學目標相適應的微課,貫徹于教學中開始、課中、課后,不能將微課成為教學的唯一手段,教師的引導也是必須的。例如在《用不同的物體來測量》中,如果借助微課幫助學生理解“一扎”的認識,是非常不錯的知識拓展,但是后續如何用不同的物體來測量,就需要教師進行必要的示范,不能直接讓視頻說話。
(三)信息技術完善教學評價
低年級的學生除了課堂教學要有吸引力外,更需要利用評價來調控課堂,促進學生的學習。課堂評價時,教師要注重小組表現評價和個人表現評價相結合。
科學學習活動一般都是以小組合作學習方式進行,小組合作探究過程中,把握每一個活動的細節,評價時以小組競賽方式有效提高小組的組織能力。例如卡通人物升級、小動物爬樓梯等形式學生都喜聞樂見。借卡通人物作為小組的吉祥物或標記,讓小組為人物的成長進行積分,幫助小組成員形成凝聚力和奮斗目標。
小學一年級科學課時科學教育的起始階段,內容雖然比較淺顯,但是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打開科學大門,讓學生進來.找對方向,走得深遠。就如劉默耕所說的“行雖微而旨趣遠,出雖淺而寓意深”。在低年級科學探究的道路上,也需要信息技術的助燃推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能力,撥開云霧,讓視野更開闊,思維更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