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摘要: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制造行業占據重要地位。伴隨市場經濟的進步,制造業也開始面臨嚴峻挑戰,為實現自身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制造業企業必須實現經濟管理模式的改革,增強自身內部管控力,全面提升其綜合競爭能力。基于此,文章將制造業企業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重點闡述內部控制完善策略,希望有所幫助。
關鍵詞:制造業企業;內部控制;完善策略;思考
國內企業對于內部控制的認知并不完善,即便在形式上已經構建內部控制機制,但其完整性以及有效性均存在諸多不足之處,內部控制環境有待完善。制造業企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要想確保其具備運營與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增強自身的綜合競爭能力,最關鍵的就是要創建健全內部控制體系,為其經營活動的開展加以引導。由此可見,深入研究并分析制造業企業內部控制完善策略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內部控制概述
在《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中,對內部控制做出了詳細規定:所謂的內部控制,具體指的就是企業內部管理措施,主要的目的就是實現自身各個運營環節的正常運行,全面提升企業內部管理效果,保證其財務信息的真實性與可靠性,實現資產保值與增值,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1]。
而制造業企業內部控制機制的落實,則是對資產安全以及完整的保護,提升會計數據記錄內容準確、真實,創造可觀經濟效益,以免企業內外部出現欺詐行為所采用的調節方式和監控方法。同時,內部控制也是完善與發展的過程,可以保證資產安全與完整,提高會計信息準確性,全面推行國家法律法規與內部規范,對內部會計經濟業務活動加以約束,與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相適應。由此可見,內部控制在企業內部控制機制中占據重要地位。
二、現階段制造業企業內部控制問題闡釋
S制造業企業屬于光學電子行業,以研發、生產、銷售光學零件、光學鏡頭、觸摸屏面板及相關光學產品的服務為主營業務。在其長期發展過程中,內部控制的問題逐漸突顯出來,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內控環境不完善
在國民經濟中,制造業企業發揮著重要作用,且自身發展規模較大,內部工作人員數量多,面臨較高的經營風險,直接增加了管理的難度,而內部控制要求也明顯高于其他行業[2]。S制造業企業的發展時間較長,其內部管理方式已經難以與市場經濟發展需求相適應。內部管理人員并未系統認知內部控制的相關知識,不具備利用內部控制優化企業管理的意識,忽略了構建內部控制機制的重要性。另外,內部控制體系的建設要求企業內部全體工作人員參與,但由于大多數工作人員未正確認知內部控制的作用,參與內控過程的積極性不強,對于內部控制維護的意識也相對薄弱,很難很具內控規范要求對自身行為加以控制,使其內部控制機制缺乏完善性,難以充分發揮作用與價值。
(二)風險評估體系缺失
S制造業企業在運行期間,通常會遇到市場風險、技術風險、利率風險與政策風險等[3]。內部控制體系的基本功能就是有效識別并預防風險,但該企業內部管理人員并未有效認知自身面臨風險,風險管理意識缺失,未構建風險評估機制與決策機制,也不具備應對風險的內部控制機制,使其無法基于風險評估對經營決策加以制定,影響了內部控制機制作用的發揮。
(三)內控機制和執行嚴重分離
一方面,S制造業企業根據國家要求構建內部控制機制,然而在實際執行期間仍存在諸多問題。特別是沒有結合自身發展經營狀況做出系統分析,使得內部控制制度形式化特征明顯。
另一方面,S制造業企業內控制度執行限制。即便該企業結合發展狀況創建內部控制機制,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并未嚴格遵循機制規范操作,所以內部控制機制和執行嚴重分離,導致內控機制作用發揮受限。
(四)信息化管理與溝通路徑不合理
伴隨網絡技術與信息技術的進步,為企業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極大幫助。然而,S制造業企業內部管理人員并未正確意識信息化建設對于內部控制的經濟影響,在信息化管理中的投入不多,直接影響了收集、傳遞與整合管理信息的效果,導致管理人員難以對其運行與發展情況實時了解,風險識別缺乏準確性,內部控制效果不理想[4]。
(五)內部審計職能薄弱
內控體系的運行與內部審計監督職能的發揮存在緊密聯系,且內部審計是組成內部控制機制的重要部分。當前,S制造業企業雖然設置了內部審計機構,但因企業重視度不高,難以有效發揮內部審計職能,使得內部控制效果受到影響,很難對企業經營發展中的安全隱患與風險及時發現。
三、制造業企業內部控制的完善策略
(一)內控環境的全面優化
S制造業企業內部領導人員應提高對于內部控制作用的重視程度,且管理人員要正確認知內部控制在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中的不可替代性,不斷增強內控體系管理意識。另外,要全面培養企業內部工作人員的內部控制意識,以保證所有工作人員都可以參與內控機制建設過程中,在開展日常工作的時候始終遵循內控機制的具體要求開展。
(二)風險評估體系的創建
內部控制機制的有效性,要求其能夠對影響內控目標的多種類型風險進行評估,以保證能夠提前采取措施,使風險得到化解。近年來,伴隨S制造業企業的經營與發展,其面對的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等均不斷增多,風險系數也明顯提高。在這種情況下,要求S制造業企業能夠結合自身經營各個環節風險控制點,不斷完善風險預警系統,對容易面臨的風險加以識別,合理明確關鍵控制點,科學合理地采取內控策略,通過提前采用防范方法,有效避免風險的發生,盡量降低企業的經濟損失,全面優化內部控制的質量與效果。
(三)控制活動的不斷完善
制造業企業需結合《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的內容要求,對自身特點加以考慮,合理化地制定與企業發展狀況相適應的內控機制,在控制活動順利開展的同時,推動內部控制制度的落實。與此同時,S制造業企業要對部門職責加以劃分,有效結合職責和授權控制,以保證內部各個職能部門、崗位工作人員均了解自身職責[5]。在此基礎上,還要對考核機制進行制定,方便其有效完成各項工作。除此之外,S制造業企業需對財務會計制度加以完善,科學劃分不同崗位職責,確保管理人員對企業運作形成深入了解,在各生產經營環節中融入內部控制制度,全面優化企業管理工作水平。
(四)強調信息溝通作用
注重企業的信息化建設,構建信息交流平臺,為企業內外部關于生產經營的信息進行收集與準確地識別,在確保內控機制正常運行的基礎上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支持。另外,S制造業企業要向內部工作人員及時傳遞所獲得的信息,保證各部門的交流并采取必要的控制策略,增強內部效果。
(五)加大內部審計力度
監督機制是保證S制造業企業內部控制制度順利運行的重要前提,所以內部審計機構的設置十分關鍵。企業內部管理人員要對內部審計作用形成正確認知,全面建設審計人員團隊,使得內部審計部門權威性以及獨立性不斷增強。內部審計機構主要是對領導人員負責,在審計部門監督評價管理層活動與財務活動的基礎上,及早發現生產經營問題與隱患,合理采取措施加以糾正,為內部控制制度的順利運行提供保障。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制造業企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為創建健全的內部控制機制能夠確保企業生產經營的順利開展。但由于企業經營環境與控制目標處于動態變化,所以有必要構建科學建設機制,對內部控制機制進行不斷地完善與改進,結合實際工作情況與存在的問題,對相關制度加以修訂與完善,增強制度的科學性與合理性,與新形勢發展需求相適應。
參考文獻:
[1]李慶慶.淺析制造業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集體經濟,2018 (30): 35-36.
[2]紀晟.內部控制質量與企業創新——來自中國制造業的實證證據[J].財會學習,2018 (17): 6-9.
[3]劉錚.協調發展制造業企業內部控制與全面預算的重要性研究[J].財會學習,2018 (14): 252.
[4]楊小閣.中小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標研究——基于廣州市制造業中小企業[J].福建質量管理,2018 (9): 7.
[5]姚姁婷,安增龍.基于管理流程視角的中小制造業企業存貨內部控制[J].財訊,2018 (8): 85-86.